- 2017-06-13 10:14:04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文物腾退进展迟缓、文物建筑被不合理占用,已成为当前制约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北京市作为首都,集中了大量中央单位及驻京部队,文物被占用的产权情况尤为复杂。文物腾退有赖于多个部门协同、高效联合施政,北京市文物局紧紧把握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契机,依托“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做好文物修缮,排查安全隐患,并与有关各区配合,推动腾退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做好文保修缮主业。两年来,重点围绕“一轴一线”、“三个文化带”,累计使用文保资金近20亿元,启动文物修缮项目259项,累计修缮面积逾27万平方米,实施天安门东西朝房、皇城墙遗址、大高玄殿、景山寿皇殿古建群等修缮工程。二是全力排查安全隐患。启动全市“文物单位安全隐患整改专项行动”,并与市公安局联合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与安全防范专项行动”,9月底前完成对60家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市级以上文保单位的约谈并限期整改,确保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拓宽资金使用渠道。协同市财政局出台文件,扩大东城、西城区文物保护资金支持范围用于文物保护范围内的文物建筑腾退、搬迁及环境整治;在修订后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管理办法中,明确将首都核心区文物建筑的搬迁腾退、房屋征收及环境整治纳入支持范围并重点倾斜。四是积极参与政策制定。以直管公房类文物建筑的腾退和保护作为破解文物腾退难点的突破口,积极与市规划国土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区政府等有关部门联系和协商,配合市法制办研究文物腾退专项法规立法前期调研工作。鼓励由政府和社会企业通过市场手段,依法采取平移置换、搬迁腾退等方式,解决户籍人口租用直管公房中文物院落中私搭乱建及安全隐患。五是探索管理使用模式。协同有关单位研究核心城区疏解腾退后空间使用原则,对核心城区文物建筑的使用现状和性质进行梳理,研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负责、多方受益的老城街区保护利用和文物保护模式,鼓励符合条件的文物管理使用单位提出腾退要求进行空间置换。(北京市文物局 2017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