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化中心期盼新的文艺精品
    2022-08-05 08:49:58    来源: 中国文化报

  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已在近日成功举办,它确定的传承·创新·互鉴的永久主题、推动文化创新,赋能美好生活的年度主题,以及设立的文艺精品创作与传播等分论坛,合力把一个新问题展现出来:当前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新定位和新使命,迫切需要创造新的城市文化形象,从而对新的文艺精品创作抱以新期待。

  北京城迫切需要文艺精品

  我们知道,北京城的奥秘是说不尽的。这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看:一是作为我国首都,全国政治中心,在地缘上为、在政治上为,以引领,以服务,不断向外释放其政治向心力和辐射力;二是作为六朝古都,拥有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和永恒魅力;三是作为当今世界唯一同时举办过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产生了以鸟巢、水立方、冰丝带、首钢滑雪大跳台等为典范标志的双奥文化遗产。这就构成北京城的传承与创新交融、历史风韵与时代风貌交相辉映的独特文化身份和文化形象。北京新近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以及相应的四个中心城市定位,还产生了四种文化建设规划,并通过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等具体举措予以系统推进。这些已经构成了北京城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新规划系统。

  这一城市发展新规划,显然需要更多、更新和更美的城市文化形象及其象征体系来推进、确证和传播,因此,北京迫切期待新的文艺精品的创作和传播。近年来北京推出了新的吸引人的文化品牌,叫做大戏看北京。北京这座古老而又崭新的城市,正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大舞台上演着自己的意气风发、充满活力的文化发展大戏,需要首都文艺界及时紧跟这个时代节奏,创作出能够真切地反映北京文化发展大戏的文艺精品来。那么,首都文艺界为北京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将要和能够从事哪些工作呢?

  理解文艺精品

  北京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千头万绪,归结起来,最重要和最迫切的任务应当是产生这个文化身份应有的文艺精品。只有文艺精品,才能真正确证北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形象。文艺精品,其定义不一定好下,但基本的标准是有的,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三者的统一,即三精统一。这相当于对文艺精品提出三方面的高标准:第一是应传达精深的思想情感等深度内容,以思想情感等方面精深的东西给观众以启迪;第二是应当在艺术语言、艺术形式和艺术形象上给观众带来突破性、原创性和奇异性的精湛的艺术体验;第三应当在艺术媒介、艺术材料和艺术传播等方面产生艺术制作上的新鲜感、感觉冲击力和新奇的吸引力。这三方面缺一不可。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全媒体时代,每天吸引眼球的东西很多,只有真正三精统一的作品才能称得上具有吸引力,也才是文艺精品。

  其实,通俗一点说,好的作品或文艺精品,应当像已故美学家李泽厚说的那样,不仅要悦耳悦目,还要悦心悦意,更要悦志悦神。文艺精品不仅要让观众的感官获得愉悦,而且还要激发他们的内心情感和思想的愉悦,最后更要达到观众的至高无上的灵魂提升和精神享受层面。

  通向文艺精品的途径

  今天的北京诚然不妨继续复排或重演古今经典文艺作品如《牡丹亭》《白蛇传》《雷雨》《茶馆》等,满足观众的文艺经典鉴赏需要,但真正急需的还是不断创作属于这个新时代的新精品,也就是与北京城新的文化身份和城市定位相适应的、展示北京城全国文化中心新形象的文艺佳作,满足观众的新期待。随着大戏看北京文化品牌建设启动,北京已推出《觉醒年代》《长津湖》《五星出东方》等具有较大社会反响的作品,有必要保持这个良好势头,尽力开发和调动首都优秀文艺人才荟萃这一独特优势和创作活力,乘势而上地进行持续不断的新创造。

  文艺精品的创作是有自身规律可循的。古今中外文艺精品的产生都是如此。马克思说过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文艺精品必然是依照审美与艺术规律去创造的。对文艺家来说,创作文艺精品可能需要这样一些主体创作条件或途径,它们缺一不可。一是生活体验深厚,文艺家对于所写的生活要有深入、独到而又厚重的直觉式体验。二是艺术发现新异,就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颖而又奇异的艺术场景、细节、形式构型、人物心理和性格特征等,由此而创造出令观众感觉新鲜和奇异的艺术样式或体式。三是人民心声真切,立志真实反映人民的生活境遇,传达人民的心声,敢于为人民代言。四是时代精神精准,精准透视这个社会的时代脉搏或者节律,把它隐秘的或者潜在的精神状况透析出来,引起观众的共振、共情和感动。五是艺术个性独绝,展现文艺家独创的、在某方面绝顶的和不可重复的审美个性品质。六是兴味蕴藉悠长,作品给观众留下可以继续推衍和回味的余意空间。这是中国古典艺术传统所追求的包含无尽余音、余意、余味或余兴的审美惯例。一部文艺作品,如果能同时满足这六方面要求(当然不止于此),那么就可能称得上文艺精品了。

  以文艺评论助推文艺精品产生

  北京文艺的繁荣发展、文艺精品的创作和传播,当然主要倚靠文艺家和文艺事业、文艺产业、文艺媒体等机构的协同努力,不过,也离不开有力的文艺评论的促进和辅助作用。当前文艺评论要为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出力,就有需要涵养和增强自身的朝气和锐气。文艺评论工作者需要尽快适应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新要求,踩准其新鼓点,敏锐地捕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新风貌,及时地抓取大戏看北京中的新作品、新现象,发出清晰而坚定的评价之声,做北京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的得力助推者。

  由此看,我们做评论的应当注重以下一些自我要求。第一是艺术发现,切实从文艺作品中体验到文艺家的独具匠心的艺术发现和艺术独创性,再把它们发掘出来同观众分享、与文艺家交流。第二是社会关怀,主动承担起文艺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责任,悉心感受和阐发文艺作品中蕴藏的社会关怀和人民心声。第三是文史通观,运用文艺史和相关文化史的丰厚知识去通透地观察和深入体会文艺作品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深厚底蕴。第四是艺术公心,秉承社会的公正之心和良知去评判文艺现象,确实发扬批评精神而作激浊扬清褒优贬劣等公正评价。第五是批评个性,传达批评者自身对于文艺作品的个性化评价,像文艺家追求艺术个性那样也建构起自身的批评个性,因为批评者只有以自身的批评个性去介入文艺作品,才能真正发现文艺家的独特个性并且对此做准确的和令人信服的评价。第六是融合使者,自觉地成为文艺作品的真理内涵通向广大观众的使者,成为连通文艺家与观众、文艺家与文艺家、观众群与观众群之间的使者。鲁迅说过:伟大也要有人懂。特别是当有些文艺家自己习惯于不事张扬、自谦甚至极度谦卑,对自己作品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始终秉持平常心时,文艺评论者恰恰需要动用自己的艺术发现眼光和艺术公正之心,去将掩隐于作品中的伟大处或杰出点发掘出来,与广大观众分享,并进而提升到文化传统的高度,再通过教育等过程去进一步传播和实现代代相传。

  如果每位文艺评论者都能自觉地注重这六个方面(当然不限于此),那么就会形成人多力量大的合力,有可能切实为文艺精品的产生起到促进或助推作用。当然,文艺评论者个体在从事上述工作的过程中,也有可能看不准、出现错漏。因此,文艺评论者应当不断地对自己的批评工作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自觉地追求富于批评个性的境界,由此承担起文艺评论者应有的责任。(中国文化报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一川 202284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 010-59709888-658 京ICP备17043723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gbwhy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