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30 08:30:48 来源:国家文物局
为推动“十四五”时期北京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由北京市文物局牵头制定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期正式对外发布。
《规划》坚持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相结合,聚焦“一轴一城、两园三带、一区一中心”工作框架,以及革命文物、考古等重点任务,不断完善文物工作体系。坚持发展目标与实施路径相结合,按照重点任务项目化、规划行动方案化的工作要求,打破以往惯例,改以重点任务为框架,辅以专栏列举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坚持保护第一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统筹“始终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和“让文物活起来”的保护利用目标。以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文物工作新格局为目标,推进文物保护传承利用。
《规划》共分为7个部分,分别阐述了规划的重要意义,列举了规划的上位规划和主要任务来源,详细总结了“十三五”期间北京文博事业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十四五”时期首都文博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阐明了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详解了规划的主要任务以及实施保障。
主要任务中,《规划》以“一轴一城、两园三带、一区一中心”为纲,兼顾革命文物和考古重点工作,布置了8大板块30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以及46项重点工程(或项目)。
一是推动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从中轴线申遗、中轴线遗产保护和老城整体保护3个方面进行布置,并对万宁桥修缮及环境综合整治、正阳门城楼修缮展示、先农坛腾退利用、国立蒙藏学校旧址活化利用、中轴线遗产监测保护平台、“城市会客厅”计划等6个重点项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二是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呈现新气象。从博物馆体系布局、博物馆机制体制、博物馆服务效能、博物馆藏品管理、文物文创产品开发5个方面的工作进行布局,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末期实现每10万人拥有1.2家博物馆,博物馆数量超过260家。“十四五”时期,北京将进行博物馆建设重点工程、中小博物馆品牌提升工程、首都精品文物展览季、“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北京博物馆之城研究中心、北京文博衍生品创新孵化中心平台、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等8个重点项目推进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
三是推动“两园三带”建设彰显新形象。分别围绕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含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进行工作部署,并将开展6个重点项目推进三条文化带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四是推动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展现新成就。聚焦文物保护利用改革重点方向,从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市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探索、“文物+”融合发展3个方面进行安排,从三山五园文物保护、博物馆群建设、文物活化利用、文物数字化展示利用工程及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程和北京文物主题系列出版计划等6项重点工程深化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
五是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和红色文化建设形成新高地。围绕革命文物资源系统管理、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革命文物展览活动3个方面布置工作,持续推进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卢沟桥—宛平城抗战主题片区、“进京赶考”建立新中国主题片区保护利用工程,红色主题精品展览等4个重点项目,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六是推动首都考古工作厚植发展新优势。包含加强考古和历史研究、聚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围绕区域考古学研究项目、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北京公众考古季等4项重点工作,进一步提升考古工作能力水平。
七是推动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形成新动能。“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着力在北京文物艺术品交易指数、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全球文物艺术品交易大数据中心、文物艺术品国际标准等4个重点项目发力。
八是推动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得到新提升。从完善文物管理机制、加强文物资源管理、优化文物安全长效机制、服务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加大文物科技创新应用、建强文物机构和人才队伍7个方面进行部署。并将着力实施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计划、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设工程、文博大数据平台建设工程、中日韩博物馆国际学术研讨活动、北京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北京白塔寺中尼文化节、文物保护科研机构建设工程、文博领域“四三二一”人才战略工程,全面提升北京市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国家文物局 李瑞 2021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