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云用数赋智”,助力文化和旅游事业不断发展
    2021-06-07 08:16:2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创新”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作为指导文化和旅游系统“十四五”工作的总体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也必然体现着创新的思路与做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从国际形势还是从国内情况而言,我国的文化和旅游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新特征新要求,就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新,是创出来的。《规划》在基本原则中明确指出:“坚持创新驱动。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推进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赋能作用,全面塑造文化和旅游发展新优势。”由此可见,“创新”无疑成为“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事业“攻坚克难”的重要课题。
  新,是闯出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文化和旅游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严峻的形势,全国文化和旅游工作者坚强不屈、守望相助,不仅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勇于拼搏、奋发图强的抗疫史诗,更通过聪明才智和刻苦钻研,让新事物、新技术、新形式融入文化和旅游领域。
  一场疫情将“演播”这项演艺行业的全新业态唤醒,文艺院团、演艺机构纷纷调整创作生产与演出的频率、方式,通过互联网平台,以“云剧场”“在线艺术欣赏”“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换挡”;公共文化云平台释放出强大的潜力,“云观展”“云读书”“云游览”“云课堂”……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云端购物节”、网上直播带货,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与市场,助力乡村振兴;网上预约、错峰限流,建设景区监测设施和大数据平台,让“互联网+旅游”的融合更加深化……所有这些文化和旅游工作者以“孺子牛”“拓荒牛”和“老黄牛”精神作出的创新,都将在“十四五”时期得到丰富和深化。
  新,是科技赋能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推动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文化和旅游事业同样需要“上云用数赋智”。
  《规划》中强调,要聚焦文化和旅游发展重大战略和现实需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强化自主创新,集合优势资源,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能力。的确,放眼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为此,《规划》为文化和旅游各领域的创新明确了方向。“十四五”期间,艺术创作领域将推动线上演播与线下演出相结合,多渠道展示推广优秀文艺作品,促进舞台艺术业态创新、升级换代;文物领域将通过多种形式活化文物资源、展现文物价值,提高文物资源数字化保护、展示和利用水平,开展“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实施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公共文化领域将推广“互联网+公共文化”,推动数字文化工程转型升级、资源整合,统筹推进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领域将促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培育30个旅游演艺精品项目、100个线上演播项目、100个沉浸式体验项目、100个数字艺术体验场景,并加强手机(移动终端)动漫国际标准和数字艺术显示国际标准应用推广,深入推进数字文化产业标准群建设;旅游领域将支持一批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开发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智慧旅游景区……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有了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和真抓实干的切实行动,文化和旅游事业必将大有作为。(中国文化报 本报评论员 2021年6月7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 010-59709888-658 京ICP备17043723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gbwhy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