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窟寺专项调查野外工作圆满完成
    2021-03-31 11:43:02    来源:北京文博

  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务院、国家文物局和市政府部署,在市文物局领导下,北京市石窟寺专项调查野外工作已圆满完成并取得丰硕成果。
  三个月来,调查组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天寒地冻、环境艰险等困难,基本摸清了北京市域内石窟寺的分布和保存状况。北京市石窟寺(含摩崖造像)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为31处,综合各区上报及前期资料梳理最终确定名单101处,通过三个月的野外工作,排除不符合标准的摩崖石刻36处,确认石窟寺(含摩崖造像)65处。
  调查发现,相较于其他省市来说,北京地区的石窟寺规模都不算大,但分布范围广,现已知分散在十一个区的山区,在很多方面突破了以往的认识。
  一是时代跨度较大,具有延续性。最早的可以判断为北朝晚期,隋唐、辽金、元明清等时期都开凿有石窟寺或摩崖造像。具有代表性的有昌平驻跸山北朝晚期石窟、房山北齐摩崖造像、房山孔水洞隋唐时期造像、上方山辽代造像、延庆关沟一带元明造像以及海淀凤凰岭明清造像。
  二是元明清时期遗存丰富。相较于北朝、唐宋石窟寺遗存较多的省份,作为元明清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元明清石窟寺遗存尤为丰富,约占本次调查地点的80%以上,对研究元明清时期宗教信仰、佛教艺术传播及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
  三是区域特征明显。通过调查发现,房山区石窟寺分布较密集,时代较早;门头沟、石景山区雕凿时代多集中在明代,西北的昌平区、延庆区元明时代石窟寺遗存最为丰富;海淀区则多见明清遗迹,藏传佛教特色也较突出。
  四是题材多样,体现了较强的文化融合特征。释道合流、藏传佛教及多样的民间信仰,也体现在北京石窟寺及摩崖造像上。如延庆烧窑峪石窟,供奉碧霞元君、真武大帝等道教诸像;延庆八达岭丁香谷摩崖,雕刻的是观音和龙女、善财童子形象。藏传佛教题材也十分多见。密云白龙潭摩崖造像,画面细致,雕刻了供桌供品、男女供养人形象,是一幅生动的民间宗教活动画面。
  根据工作要求,市文物局统筹调集多学科高层次人才参加专项调查工作。调查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牵头,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北京市石刻博物馆等科研单位参加。队员们具有石窟寺考古、田野考古、佛教艺术、古代建筑、文物保护、地理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背景,人员中既有野外考古调查经验丰富的高学历、高职称学者,也有年富力强的青年才俊,不但为调查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又培养锻炼了年轻人才队伍。
  本次调查坚持传统方法和高科技手段相结合,除运用传统石窟寺考古调查方法外,还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统、高清晰照相、三维建模等高科技手段,最大程度采集石窟寺保存现状和价值信息,为以后的可持续研究、保护展示和活化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调查团队还坚持运用聚落考古学方法,在调查石窟寺的同时,注意寻找相关寺庙遗址、古河流、古道的线索,发现了多处洞窟造像、寺庙遗址、古代道路的遗址组合群,有利于复原点、线、面的多维遗址空间格局。
  下一步,调查组将对调查资料进行整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专项调查报告,为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石窟寺管理体系提供支撑,向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交上合格的北京答卷。(北京文博 2021年3月30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 010-59709888-658 京ICP备17043723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gbwhy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