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最后一场“委员通道”开启
    2021-03-11 08:45:20    来源:中国文化报

  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采访活动于闭幕会开始前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副州长胡国珍、西藏阿里地区政协副主席洛桑山丹、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古丽帕丽·阿不都拉、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会委员张宗真等8位全国政协委员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媒体采访。
  在“搬人”的同时也“搬文化”
  在回答记者提出的关于扶贫搬迁中群众最关心之处,如何让他们留得住、能致富的问题时,胡国珍介绍,过去5年,易地扶贫搬迁是贵州脱贫的“头号工程”,光是她所在的黔东南州就搬迁了30.8万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她认为,扶贫搬迁不是简单地“挪个窝”,还得“铺好路”。“出大山以后,搬迁群众更加关心以后的生计问题,尤其是‘干什么’‘吃什么’。他们担心搬到城里以后没了营生,挣不到钱。”胡国珍说,搬迁社区准备了很多就业机会,比如通过扶贫车间、文化旅游、公益性岗位等,户均可以解决就业两人以上。同时还加强了技能培训,在“搬人”的同时也“搬文化”。
  胡国珍举例,黔东南州的台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方黎湾社区设立了“妈妈制造”扶贫工坊,参与进来的都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妇女。以前,她们都是村里的留守妇女,现在在家门口做刺绣、蜡染、银饰等传统手工,每月收入就有两三千元,既照顾了家里的老人孩子,又发展了富民产业,还传承了民族手工技艺,可谓一举三得。“在方黎湾社区,搬迁户张小花告诉我,以前他们来一趟县城,需要颠簸1个多小时。搬出大山两年多以后,她在‘妈妈制造’扶贫工坊里学了技艺,现在还成了扶贫工坊的管理人员,开始培训其他绣娘。她现在每月收入4000多元,两个孩子都在城里上学,丈夫也有自己的工作。”
  曾经生活在大山里的农民,如今成了新的市民,出门就有学校、医院、商场等,社区已成为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的幸福家园。“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衔接,抓好集中安置区的产业发展、就业帮扶和社区治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胡国珍说。
  保护传承中华历史文化是澳门特区政府的神圣使命与责任
  在回答记者提出的关于澳门“一国两制”践行过程中,中华文化的同根同源如何影响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问题时,张宗真说,在澳门,中华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并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重要基础。张宗真举例,《七子之歌》中唱道:“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中华文化。“四书五经”首先是在澳门翻译成外文传到西方,并对西方的启蒙运动产生重大影响,西方的自然科学、天文绘画艺术也是首先通过澳门传入内地的。
  “中国历史是澳门学校的必修课,传统民俗中舞醉龙、道教科仪音乐等在内地几乎失传,但在澳门保存完好。”张宗真表示,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多次强调,在中西并举、古今同在的澳门,保护与传承中华历史文化是特区政府的神圣使命与责任。
  “每年的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的盛大节日,2014年的这一天更是澳门最光辉的日子。”张宗真回忆,这一天,习近平主席在澳门大学亲自给大学生上了一堂课,“可以说是跨越五千年时空的中华文化公开课,习主席用哲学的思维、历史的尺度,讲解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文化自信,引发了澳门青少年从文化角度去思考什么样的制度适合澳门,什么样的制度适合中国,最后形成共识——文化信仰、历史是制度的基础。”他说。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听党话、跟党走是澳门社会最广泛的共识。”张宗真说,澳门的青少年也从这样的文化角度认识、了解、接受、拥护、追随中国共产党,内心向往长城、长江、黄山、黄河和北京天安门,“有1/4澳门的孩子在内地上学,绝大多数青少年在政府的推动下到内地系统地学习考察交流。”他说。
  “澳门人民为祖国的伟大崛起而自豪,澳门人民为中华文化而骄傲和自信。澳门人民深深相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张宗真坚定地说。(中国文化报 记者薛帅 2021年3月11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 010-59709888-658 京ICP备17043723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gbwhy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