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公布2016年考古新发现
    2017-01-13 10:45:55    来源:中国文化报

    1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公布了2016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遗址、辽宁朝阳市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湖北天门市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皇城台遗迹、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青铜时代聚落遗址、河南洛阳市西朱村曹魏墓入选。
    牛坡洞遗址由A洞、B洞和C洞组成,以A洞文化堆积最为丰厚。遗址发现10余处用火遗迹、2处活动面、7座墓葬以及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文化遗物。根据地层叠压关系以及出土遗物,遗址可划分为五期。第一期文化特征以硅质含量较高的石灰岩打制石制品为主。第二期发现6座墓葬,出土遗物主要是燧石为原料的细小打制石制品。第三期发现一座墓葬,开始出现磨制石器。第四期陶器出现,但数量较少,器类简单。第五期出现方格纹陶器,数量极少,但烧制火候显著提高。“牛坡洞遗址使黔中地区首次建立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年代序列。发现的墓葬填补了贵州地区史前洞穴遗址中不见墓葬的空白,为研究该地区史前人类体质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傅宪国表示。
    “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2009年发现时已被盗掘,近年来又连续被盗。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4年至2016年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樊圣英介绍,遗址发掘面积约1600平方米,清理墓葬78座、祭坛1座和祭祀坑29座。该墓地陶器出土最多,石器以打制为主,玉器多出自墓葬内,数量较多,保存较好,制作精美,器形丰富。此外还出土了10余件陶质、石质人像,部分头像体量较大。“该积石冢层位关系明确,为研究积石冢的修建过程提供了完整材料,弥补了以往红山文化积石冢发掘欠缺的一些现象。墓地布局、墓葬结构等对红山文化埋葬习俗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樊圣英说。
    “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发现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史前聚落。”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孟华平表示,2015年至2016年,对该遗址核心区域进行勘探并发掘了谭家岭、印信台、三房湾等遗址。新发现的谭家岭古城遗址城垣由较纯净黄土堆筑而成,呈不规则圆形,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为认识石家河古城形成提供了重要线索。印信台遗址位于石家河古城西城壕的西侧,共揭露出5个人工黄土台基、6组套缸遗迹等祭祀遗存,为研究石家河古城的功能分区提供了重要资料。对石家河古城外围高岗、低地的系统勘探以及对三房湾遗址南部发掘获取的资料,有助于深入了解石家河遗址群的整体布局与结构。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孙周勇介绍,2016年,石峁遗址皇城台发掘工作集中在门址处,发掘揭露了广场、瓮城、南北墩台、门道等,其中广场由南、北基本平行的两道石墙及瓮城东墙围成,平面呈长方形。瓮城位于广场内南北墩台中间,是一座石砌单体建筑。南北墩台位于广场中部,平面均呈长方形。门道位于瓮城内,保存较好。该遗迹2016年发现的较为重要遗物有铜器、石范、玉器及骨针“制作链”相关遗物,其中骨针“制作链”相关遗物的发现,预示着皇城台顶部偏向西北某处可能存在制骨手工业作坊,为探索皇城台顶部聚落结构和石峁城址内部功能区划提供了重要线索。“考古队将以皇城台的发掘为重点,加强对石峁遗址‘透物见人’的研究以及其同其他遗址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比对分析。”孙周勇表示。
    吉仁台沟口遗址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共发掘2500余平方米,清理房址20座、墓葬8座,出土陶器、石器等遗物1000余件(组)。其房址可分为大、小两种,大型房址面积100至400平方米,分布相对独立。墓葬分布零散,规模较小,葬式葬俗较统一,随葬遗物较少。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阮秋荣表示,该遗址是目前伊犁地区发现面积最大、时代最早的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对于认识伊犁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具体面貌及研究当时社会组织结构、发展阶段等提供了重要资料。遗址内发现的目前新疆乃至中国较早的铸铜陶范、风管等,可以明确遗址存在铸铜活动,对中国冶金考古研究意义重大。遗址内发现的使用煤的遗迹,将煤开发利用的历史上推近千年。
    西朱村曹魏墓于2015年在西朱村村民迁坟过程中发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随后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截至目前,勘探总面积140余万平方米,共发现两座大型墓葬(M1、M2),均无封土和陵墓园遗迹。目前发掘基本结束的M1为带长斜坡墓道的明券墓,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组成,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铁器等共500余件,以及大量刻铭石牌。这些刻铭石牌此前仅见于曹操高陵,具有较为明显的时代和等级指向。“曹魏时期墓葬在全国发现较少。这座墓葬虽被严重盗掘,但仍出土了一批重要遗物,特别是出土的大量刻铭石牌,为研究曹魏时期高等级墓葬的随葬品组合和丧葬礼仪等提供了珍贵史料。”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王咸秋说。
此外,内蒙古化德县裕民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凤翔县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等7项入围2016年中国考古新发现。2016年还首设国外考古新发现,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古城遗址入选。(中国文化报 记者李佳霖 2017年1月11日)
 
“6+1”的背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6考古新发现侧记
    1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6考古新发现在北京召开。在会上,揭晓了2016年度考古新发现项目。2016年度考古新发现还首设国外考古项目,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古城遗址入选。除了海外项目的设置,还特别增设了7个入围项目,它们与入选的“6+1”,均引起了考古专家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史前遗址发掘研究“大丰收”
    贵州贵安牛坡洞遗址、辽宁朝阳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湖北天门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遗迹、新疆吉仁台沟口青铜时代聚落遗址、河南洛阳西朱村曹魏墓,这是此次入选的6个中国考古新发现项目。值得注意的是,6个项目中有4项是史前遗址,秦汉之后的只有洛阳曹魏墓入选。
    对此,许多人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要个说法”。“每年度考古新发现的评比从来不讲究什么比例或者平衡,完全是从学术的重要性和发现的突破性意义上考虑。而2016年是史前遗址发掘和研究大丰收的一年。”王巍如是说。
    正如王巍所言,牛坡洞遗址、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石峁遗址皇城台遗迹这4个史前遗址的发掘研究确实意义重大。牛坡洞遗址的发掘,首次在黔中地区建立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年代序列。遗址中发现的墓葬填补了贵州地区史前洞穴遗址中不见墓葬的空白。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积石冢的发掘完整揭示了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营建全过程,为研究积石冢的修建提供了材料。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为认识石家河古城的形成及其功能分区提供了重要线索。石峁遗址皇城台遗迹铜器年代为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时期,这一发现反映了河套地区在中国铜器起源和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而其中骨针“制作链”相关遗物的发现,预示着皇城台顶部偏向西北某处可能存在着制骨手工业作坊,为探索皇城台顶部聚落结构和石峁城址内部功能区划提供了重要线索。
    而这些考古项目的发掘也推动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瓮棺5座,出土了玉玦、玉饰、玉冠饰等玉器达240余件之多。然而,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驽所言,如此大量精美玉器的出土,并不能解释玉器文化的发达与其文明的衰退以及人口锐减之间的关系,这需要从更多角度甚至跳出两湖文化的范围进行研究。
    首设国外考古项目
    2016年度考古新发现由往年的6项变为7项,多出来一项国外考古项目。这是中国社科院的考古新发现首次设“海外奖”。
    这项国外考古项目为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古城遗址。2012年至2015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组成专门考古队和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业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4次发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涛介绍,2016年秋季的第5次发掘仍以探究和明确城址布局为中心,重点对内城南部的作坊区、西门进行发掘,并对可能存在的外郭城进行勘探。通过发掘,首次发现了遗址外郭城城墙,获得了对该城址空间范围的全新认识,同时在内城南部手工业作坊区的发掘中,首次廓清了作坊建筑特点、文化内涵。内城西门遗址的发掘、外城东城墙附近墓葬的发现与发掘等,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考古表明,明铁佩古城作为公元前后费尔干纳盆地内面积最大的城址,在乌兹别克斯坦古代城址中也属于最大级别。它不仅有功能完善的城墙、城门、马面和两重城垣等城防设施,城内外还有规模宏大的大型建筑、道路系统,以及建筑格局清晰、功能完备的手工业作坊,而在城外发现的墓葬区进一步扩大了古城文化内涵。”刘涛表示,这些考古发现使得国际考古学界重新认识中亚地区的明铁佩遗址,对于重新定位明铁佩古城在费尔干纳盆地和古代中亚历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之所以单列一项国外考古新发现,是因为中国考古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目前中国已经和10多个国家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考古项目。2017年,中国与埃及、印度的考古合作也将取得实质性进展。考古走出去战略达成共识,涉外考古工作正在形成新的局面。”王巍说。
    “7项入围项目也很突出”
    “参评项目共计35个。重要的学术价值,严格按照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明确的学术目的,体现专业化、多学科合作的原则是评选的标准。”在论坛上,考古杂志社社长洪石透露。而王巍对于“6+1”之外的项目,表现了更多的不舍。“不少都意义重大,所以我们又设置了入围项目。7个入围项目也很突出。”王巍说。
    这7个项目包括山西太原蒙山开化寺北朝佛阁遗址、上海青浦区唐宋时期青龙镇遗址等。它们虽然没有入选,但是都在考古学谱系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蒙山大佛及佛阁是中国北朝体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阁,其宏伟的规模实属罕见,这次考古发掘为研究大佛雕造和早期佛阁形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青龙镇遗址考古确证了青龙镇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港口,其中隆平寺塔基及其地宫的发现,为研究北宋时期南方软土地基下塔基的建造工艺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在中国古建史、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是考古学不平凡的一年,入围的项目都十分有意义,反映了考古事业的欣欣向荣、蓬勃生机。2016年入选的项目中如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和贵州牛坡洞遗址等都是多年发掘的项目,这说明考古事业只要有耕耘,就会有收获。”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中国文化报 记者李佳霖 2017年1月13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 010-59709888-658 京ICP备17043723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gbwhy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