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启动“游于艺”实物教学计划
    2020-11-24 08:37:16    来源:国家文物局

  11月21日,“游于艺”中小学实物教学及推广计划在浙江大学启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楼可程介绍,“文”与“物”犹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游于艺”计划是由浙江大学主办、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资助的公益项目,以浙江大学的师资为主要支撑力量,以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以下简称浙大艺博馆)为基地,目标是推行以文物或者艺术品实物作为教学样本的、文与物并重的“实物教学”模式。通过师资培训、学生研学、课堂教学等形式,提升教师利用博物馆实物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实物能力、美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此前,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从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创新博物馆学习方式、推进馆校合作共建、加强师资联合培养等多方面提出指导,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作为博物馆和教育部门的重要工作。“游于艺”中小学实物教学及推广计划正是对《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的践行。
  楼可程说,浙大艺博馆并不想简单地邀请中小学生来参观打卡,事实上,很多中小学生和他们的老师没有条件来博物馆开展课程教学。我们想先培养一批有实物教学能力的教师,为他们提供文物或者艺术品的复制品作为教具,再由老师将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具带到自己的课堂,从而解决中小学生没有时间进博物馆、文物资源无法进学校的两难问题。
  启动仪式上,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艺博馆馆长白谦慎表示,浙江大学一定尽力将这个项目办好。浙大艺博馆“‘游于艺’中小学实物教学基地”也在当天正式挂牌,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方志伟为杭州市5所中小学校颁发“‘游于艺’实物教学试点伙伴学校”证书,开启了馆校共建之路。
  据了解,浙江大学与“实物教学试点伙伴学校”签订馆校共建协议,根据中小学教学的教育需求,配合现有美术、历史等科目课程,由浙江大学协同伙伴学校教师设计研发一批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精品线上线下课程。比如,为中学生设计《如何欣赏文物》,体现实物教学的实践性和体验性;为小学生设计《华夏艺术五千年》,体现实物教学的趣味性和故事性。浙大艺博馆将为伙伴学校提供配合课程的图像、艺术作品、文物的复制品。这些课程还将通过线上的方式覆盖到全国范围的中小学,课程研发团队定期为其他中小学提供现场教学指导。
  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游于艺”计划通过建设中小学实物教学基地、邀请中小学师生集体研学、参观及开设中小学实物教学师资研习班、建立实物教学试点伙伴学校等方式将博物馆资源灵活多样地运用到中小学教育中。
  在具体实施中,浙江大学以浙大艺博馆为基地,以博物馆藏品和展览为教学资源,联手各省市相关教育部门和文博机构,聘请实物教学经验丰富的艺术史领域教授、专家,与各地中小学建立联系,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美术、历史等学科的教学需要,策划适合中小学生的专题展览和教育活动,共同构建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的以美术、历史等人文学科为主的常态化教育教学工作机制。
  同时,为了扩大范围,浙江大学计划每年邀请25所中小学到浙大艺博馆参观研学,欣赏文物和艺术品原作,感受经典作品的精髓,培养学生的实物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研学内容包括解说导览、专题讲座、互动游戏、动手实践等,同时为学生制作博物馆手册、导览图、辅助读物,引导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创造性开展活动、辅助学习。
  据了解,“实物教学师资研习班”也于当天开班。研习班将向中小学教师推广实物教学理念,提升实物教学技能,将浙江大学正在提倡的“文字与实物并举”的教学方法推广到中小学的相关课程教学之中。30位来自浙江省和安徽省的中小学一线美术、历史教师成为研习班第一期学员。研习班学员在浙大艺博馆接受为期3天的免费培训, 浙江大学白谦慎、缪哲、谢继胜、薛龙春、冯培红、瞿炼等专家学者利用博物馆的藏品《唐颜真卿楷书西亭记残碑》《乾隆平定西域战图铜版画》以及展览“魏风堂堂”,展开现场实物教学。浙大艺博馆还提供了一批瓦当教具,供学员做拓印体验。
  这次的师资培训班只是一个开始,楼可程说,未来我们还会开展第二期、第三期师资培训,同时也会寻求社会资助,制作实物教学需要的教具,把教具送到学校,让中小学生们在美术课、历史课,甚至语文课上,用到这些教具,通过实物而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来学习相关知识。我们还将和几所试点伙伴学校一起,研发两门实物教学的网络课程,未来我们会把这些课程加上教具输送到更多的学校,输送到博物馆资源比较稀缺的地区。
  浙江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杨文庆表示,浙大艺博馆作为高校博物馆,在博物馆教育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游于艺’中小学实物教学及推广计划”是省内高校在博物馆教育方面的首次探索,期待这个项目成为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示范项目。(国家文物局 李瑞 2020年11月23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 010-59709888-658 京ICP备17043723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gbwhy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