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10-20 08:21:20 来源:中国文化报
从颐和园绣漪桥到北京展览馆后湖,乘古船画舫随水系蜿蜒,北京城市风貌尽揽入怀。在大运河水系组成部分的南长河上,游船已然摆渡了10余年,年接待游客约100万人次。
游古运河,看新北京。2019年10月,北运河城市副中心段游船通航,“古塔凌云”运河故道之旅、“艺术雅韵”宋庄研学之旅、“一日千年”穿越古今之旅3条水上路线让游客尽览运河两岸风光、体验运河历史文化。
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大运河途经八省市、贯通五大水系,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南长河和北运河通州段是大运河在北京市内的两条水系,与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水乳交融,代表着北京市长期以来对于大运河保护利用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作为大运河沿线的标志性城市,按照“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有关要求,北京市进一步加强了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工作,以运河历史文化和水利交通状况为基础,对市域内的四条河段(北运河通州段、通惠河、潮白河、南长河)进行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推广。
“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做好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着眼北京文化旅游市场发展、北京城市休闲消费升级、市场对于大运河水上旅游的需求分析,于2018年委托相关单位进行了《北京大运河水上旅游产品规划设计及运营管理机制研究》,围绕运河开发现状、沿岸资源梳理、河道通航条件和市场案例研究等进行了大运河水上旅游基础分析,确立了立足世界高度、紧跟中国大运河发展步伐、对接北京市发展定位,以沿岸资源特点确定通航特色,借鉴国际国内创意水上旅游项目,突出“千年运河·国际体验”主题,致力于将运河水上旅游打造成为国际水上旅游知名品牌、国内运河水上旅游开发的精品。在此基础上,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动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水务局等部门和各相关区,开展大运河游船通航的各项工作。
截至目前,除已经通航的南长河和北运河通州段,按照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小组的规划,通惠河部分河段2020年底实现通航,北运河甘棠闸至牛牧屯将在2021年6月全线通航,潮白河部分河段也将于2022年底实现游船通航。在此基础上,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进一步做好游船线路打造和产品设计推广工作。
如何让古老的大运河与北京市民的现代生活更好地融为一体?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为讲好运河故事积极努力,委托北京电视台拍摄制作了《北京运河故事》中英文版宣传片。配合游船通航,编印了《北京运河游船旅游手册》,把北运河文化旅游资源用手绘的方式体现出来,融知识和导览于一体。根据大运河旅游资源的特点,制作风光秀、知识秀、主题秀三种不同内容的短视频,采取矩阵式短视频传播方式,让市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大运河。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将促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和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北京市文旅局配合城市副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快大运河沿线重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力度。目前,首都博物馆东馆、副中心剧院、副中心图书馆正在加紧建设中。首都博物馆东馆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准,建设集收藏保管、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副中心剧院包含音乐厅、歌剧厅、戏剧厅和多功能厅等设施,作为展示中华文化、大运河文化和北京特色文化的演艺中心以及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的场所。副中心图书馆将成为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和交流展示等功能于一体,作为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全媒体复合知识平台。
同时,根据《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通州大运河旅游景区将用2年至3年时间创建北京东部首个国家5A级景区,其核心景区规划了大运河古运风情展示区、大运河水上时尚运动区、大运河演艺基地3个片区。古运风情展示区的“三庙一塔”南广场建设项目已经启动,届时将建一座综合性的游客服务中心。在那里,游客能看到一幅“活”起来的《潞河督运图》,再现运河河道上繁忙的漕运场景。在通惠河沿线及周边区域,围绕文化传媒、创意设计、文化贸易、文化休闲等优势产业,将打造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建设连接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城市副中心的“运河生态文化景观与产业融合发展廊道”。(中国文化报 记者秦丹华 通讯员周乾 2020年10月20日)
游古运河,看新北京。2019年10月,北运河城市副中心段游船通航,“古塔凌云”运河故道之旅、“艺术雅韵”宋庄研学之旅、“一日千年”穿越古今之旅3条水上路线让游客尽览运河两岸风光、体验运河历史文化。
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大运河途经八省市、贯通五大水系,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南长河和北运河通州段是大运河在北京市内的两条水系,与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水乳交融,代表着北京市长期以来对于大运河保护利用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作为大运河沿线的标志性城市,按照“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有关要求,北京市进一步加强了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工作,以运河历史文化和水利交通状况为基础,对市域内的四条河段(北运河通州段、通惠河、潮白河、南长河)进行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推广。
“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做好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着眼北京文化旅游市场发展、北京城市休闲消费升级、市场对于大运河水上旅游的需求分析,于2018年委托相关单位进行了《北京大运河水上旅游产品规划设计及运营管理机制研究》,围绕运河开发现状、沿岸资源梳理、河道通航条件和市场案例研究等进行了大运河水上旅游基础分析,确立了立足世界高度、紧跟中国大运河发展步伐、对接北京市发展定位,以沿岸资源特点确定通航特色,借鉴国际国内创意水上旅游项目,突出“千年运河·国际体验”主题,致力于将运河水上旅游打造成为国际水上旅游知名品牌、国内运河水上旅游开发的精品。在此基础上,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动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水务局等部门和各相关区,开展大运河游船通航的各项工作。
截至目前,除已经通航的南长河和北运河通州段,按照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小组的规划,通惠河部分河段2020年底实现通航,北运河甘棠闸至牛牧屯将在2021年6月全线通航,潮白河部分河段也将于2022年底实现游船通航。在此基础上,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进一步做好游船线路打造和产品设计推广工作。
如何让古老的大运河与北京市民的现代生活更好地融为一体?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为讲好运河故事积极努力,委托北京电视台拍摄制作了《北京运河故事》中英文版宣传片。配合游船通航,编印了《北京运河游船旅游手册》,把北运河文化旅游资源用手绘的方式体现出来,融知识和导览于一体。根据大运河旅游资源的特点,制作风光秀、知识秀、主题秀三种不同内容的短视频,采取矩阵式短视频传播方式,让市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大运河。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将促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和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北京市文旅局配合城市副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快大运河沿线重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力度。目前,首都博物馆东馆、副中心剧院、副中心图书馆正在加紧建设中。首都博物馆东馆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准,建设集收藏保管、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副中心剧院包含音乐厅、歌剧厅、戏剧厅和多功能厅等设施,作为展示中华文化、大运河文化和北京特色文化的演艺中心以及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的场所。副中心图书馆将成为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和交流展示等功能于一体,作为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全媒体复合知识平台。
同时,根据《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通州大运河旅游景区将用2年至3年时间创建北京东部首个国家5A级景区,其核心景区规划了大运河古运风情展示区、大运河水上时尚运动区、大运河演艺基地3个片区。古运风情展示区的“三庙一塔”南广场建设项目已经启动,届时将建一座综合性的游客服务中心。在那里,游客能看到一幅“活”起来的《潞河督运图》,再现运河河道上繁忙的漕运场景。在通惠河沿线及周边区域,围绕文化传媒、创意设计、文化贸易、文化休闲等优势产业,将打造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建设连接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城市副中心的“运河生态文化景观与产业融合发展廊道”。(中国文化报 记者秦丹华 通讯员周乾 2020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