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公共文化服务将有哪些新变化?
    2020-05-27 08:33:05    来源:中国文化报

  代表委员建言
  吴为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
  以高质量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夯实扶贫攻坚基础
  我常年关注和致力于公共文化的发展,将美术馆经典馆藏予以复制进行捐赠,启动经典作品在贫困山区的巡展,以经典作品助力文化扶贫,丰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我提交了《关于以高质量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夯实扶贫攻坚基础的提案》。针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对接不够精准、农村文化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我建议:
  深度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牢牢把握农村文化建设有利契机,加强规划引领,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思路举措,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涵,着力提升服务效能,统筹公共数字文化项目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和发展,大力弘扬农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古村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地区非遗传承人群的传承能力和传承动力,可与国家级、省市级博物馆和美术馆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展览展示和宣传平台帮扶传承人脱贫致富。
  树牢融合发展理念,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互促共进。加大乡村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普查、梳理、挖掘力度,依托文化创意,推动更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动有条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供文化和旅游服务。
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充分激发群众的文化自主性。挖掘培养有影响力的乡土文化人才,创新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陈红彦(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
  “救人、救书、救学科”的力度要更大
  今年两会,我提交了《关于持续开展对少数民族文献救人救书救学科的提案》,这是经过长期调研形成的。由于受历史原因、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不同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文字的古籍损毁,不少少数民族古籍成为孤本甚至消亡,而掌握这些文字的人也在不断减少,且继承乏人,不少少数民族文字面临失传的危险。古籍保存不力、人才匮乏的窘境直接导致这门学科发展面临很多困难。我认为目前需要加大“救人、救书、救学科”的力度。
  在国外越来越多的国家成立藏学等研究中心的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古籍研究更要加大力度。我建议:
  增加投入,对流散于民间的珍贵典籍着手搜集、建账集中保管,对流失国外的少数民族古籍资料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其回归,或以数字化等方式复制保存,对口耳传承的通过口述史方式保存。
  加大人才储备,多种渠道传承民族文字典籍。可从娃娃抓起,在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让民族文字和典籍为更多人掌握,一些与宗教活动相关的文献,可由宗教系统引导学习传承,也能起到培养专业人员的作用。
  加大力度进行学科建设,文字与文献的整理、研究、保护、应用等应多方位全力推进,一些冷门绝学在高校或研究机构应加强研究,避免出现国内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必须去国外找人才、找资料的状况。
  少数民族古籍的制作材料多有地方特色,“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开展了大量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研究、数字化工作与保护试验等,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保护形势依然严峻,需要加大投入,全面推进。
  建议民族地区能常年投入固定经费,用于购买散藏古籍与古籍的保护,同时特别需要重视人才待遇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专家视点
  新媒体文化服务矩阵将出现
  王全吉(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
  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更趋多元,新媒体推广将成为服务亮点。疫情期间,各级文化馆普遍开展数字文化服务,为公众提供线上文化艺术资源。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数字文化服务将成为文化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抓手,各地将从以往重视线下群众文化活动、文艺培训辅导、场馆免费开放,转变为线上线下文化活动、艺术培训、文化服务同步推进、联动发展、深度融合。文化馆在数字文化服务方面将投入更多力量,服务将从网站服务为主转向与多种新媒体平台相结合,逐渐努力形成新媒体文化服务矩阵。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更趋优质化,品质化追求将成为服务亮点。疫情期间,各地文化馆向广大公众提供数字文化资源,丰富了公众“宅”家期间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但也暴露出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短板。今后,文化馆将发挥体系化优势、文艺人才集聚优势,加强顶层设计,着力统筹整合,在提高数字文化资源数量的同时,在其系列化、优质化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不断推动数字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对象更趋广泛,年轻人参与将成为服务亮点。数字文化服务的普遍开展,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关注文化馆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号和抖音号、快手号,改变了以往文化馆服务对象以老年人、少儿为主的情况。青年群体是富有青春活力和文化创造力的群体,各地文化馆将进一步重视面向青年群体的文化服务,激活青年群体的文化活力,让他们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参与文化馆事业建设与服务,提升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影响力。

  线上线下服务将结合得更紧密
  金武刚(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
   线上服务新变化 
  疫情期间公共文化机构因场馆空间关闭而开辟的各类线上服务,将成为今后公共文化服务新常态。
  公共文化机构线上产品的特色化内容、短视频形式将显著加强。疫情期间,线上服务传播效果很好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以地方文化为核心打造内容特色鲜明的线上产品,吸引各类人群广泛利用;二是以专题片、微电影、慕课等短视频形式加以呈现,适应了移动互联时代公众碎片化利用信息的特征和习惯。
  公共传播平台的融合与利用,将成为公共文化机构线上服务渠道首选。疫情期间,各类公共文化机构主动在B站、抖音、快手等平台上开设直播间,推送服务内容,积极开拓和占领新阵地,传播效果显著。
  网络直播将成为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业务培训的常规手段。
   线下服务新变化 
   “无接触服务”将成为公共文化场馆空间服务的重要方式。像纸质图书的自助借还、展览展示的扫码讲解、数字实体空间的交互体验等适合公众自主利用、非群体聚集性的服务项目将越来越多。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将更加到位。
  室外广场文化活动将率先正常化。随着气温回升,空气流通条件较好的各类文化广场、公园绿地,公众在保持适当社交距离的前提下,各类文化活动将逐步回归正常。
   公众行为新变化 
  社会公众规范养成场馆利用新习惯。入馆先预约、进门戴口罩、配合测体温、出示健康码、馆内勤洗手,将成为公众利用场馆空间服务的基本行为和卫生习惯,公共文化机构也应提供相关基本配套服务。
   评价考核新变化 
  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效能考核指标将作适当调整。线下服务由于入馆人数受控,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到馆人数”指标失去了考核价值。而线上服务评价应当更加精准,在挤掉“点击率”水分的基础上,点赞数、留言评论、利用时长等将成为重要的考核要素。
   文化企业新变化 
  公共文化机构防疫需求激发文化企业生产新动力。各类防疫文化产品,如纸质图书消毒机、无接触服务新装置、智能服务机器人等,为文化企业新产品提供了新市场。
 
  百姓心声
  南京市民薛雨辰:进入数字时代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比如,如今人们在订餐、导航时已习惯于用一些APP。我希望提及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参加公共文化活动时,可以第一时间就想到一种一站式的在线服务。在疫情期间,我报名参加文化馆的网上课程,感觉很不错。之后,希望能有更多有名的老师加入线上授课。
  温州市民李志铭:我是一名残障人士,平时就喜欢读书看报,尤其对科技类的书籍感兴趣。所以,离家不远的温州市图书馆成了我读书的好去处。由于腿脚不便,图书馆的无障碍通道对我来说特别方便,我在不求助别人的情况下,就可以较方便地出入图书馆。如果说对未来图书馆服务有什么期待,我想,在图书馆客户端上一点,想看的书就可以送上家门,就太方便了。
 
  服务提升范例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从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到乡镇(社区)文化站(室),很多公共文化机构都以独特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在互联网上各显其能。
  各级公共图书馆不仅普遍增加了数字书刊在网上的投放数量,还针对居家生活的特点,精心策划设计吸引公众参与的阅读活动。如国家图书馆通过官网、APP等渠道,为读者提供中文、外文资源库以及馆藏特色资源库服务,涵盖图书、期刊、报纸、论文、古籍、音视频等多种类型数字资源,读者在线就可以读书看报、收看“国图公开课”、查阅科研资料。
  各级文化馆以全新方式把艺术普及资源、群众文化活动搬上网络,以云上论坛、“直播+社群”、与媒体联手等方式,延伸服务触角。四川省成都市文化馆“文化天府”平台推出了艺术慕课教学。该慕课将直播与网络社群服务相结合,除了以往的单向授课外,培训学员还会进入相应的线上交流群。今年“五一”期间,东莞市文化馆与南方日报社、“南方+”客户端联合共建的“南方+东莞云上文化馆”正式上线。文化馆提供内容、组织“配料”,媒体进行整合、包装、策划,双方共同将原先的地面服务打造成有流量的网络产品,向公众推送。
  各级博物馆先后推出300多个富有特色的“云展览”,出现了博物馆关门、展览却看不完的景象。其中,国家博物馆等全国9家知名博物馆联合抖音推出了“在家云游博物馆”活动,金牌讲解员带领观众足不出户全景式参观博物馆。
  
  记者手记
  今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管理水平是一次考验。疫情期间,在人民群众新需求的促动下,业界有了新思考、新探索,推出了新服务,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提高和完善的环节。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百姓收入增加等物质层面,还体现在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个人权利的维护、对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需求等精神层面。人民群众对获得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的新期待,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引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方向,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坚守的根本宗旨。在采访中,我们感受到,广大文化和旅游工作者正积极行动起来,疫情防控与服务群众两手抓、两加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文化报 统稿:李静  采写:杜洁芳、王学思、赵若姝、卢旭、秦丹华 2020年5月27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 010-59709888-658 京ICP备17043723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gbwhy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