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5-19 07:38:09 来源:国家文物局
5月18日下午,作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和南京博物院承办的“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主旨论坛在南京博物院举办,论坛采用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紧扣“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主题,围绕博物馆多样性的发展要求、博物馆促进社会和谐、疫情防控背景下博物馆功能等议题进行交流探讨。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出席论坛并作题为“博物馆是促进社会平等、多元、包容发展的文化力量”的主旨发言。
关强在主旨发言中对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关强指出,博物馆是促进社会平等、多元和包容发展的文化力量,中国博物馆是推动文化均等、多元参与的开放平台,是推动教育公平、知识共享的文化力量,是促进创新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的文化推力,是与世界对话交流、增强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的博物馆积极回应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需求,博物馆藏品征集和研究导向逐步明确,优秀陈列展览不断涌现,社会教育与宣传推广手段日益丰富,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日渐深入,管理运营模式开始突破既有范式,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
关强希望,中国的博物馆聚焦“平等”,秉承“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布局,实施多领域、多渠道和多区域融合式协同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均等化、广覆盖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多元”,有机融合“多元立体”发展方向,由封闭的自循环发展模式向开放的“多元大循环”发展模式转变,在博物馆藏品征集、研究、展览和观众服务工作上,要更加关注当下的社会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盘活升级博物馆资源的存量,激活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的增量;凝聚“包容”,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国际博协副主席阿尔贝托·加兰迪尼在发言中表示,国际博协每年都组织国际博物馆日,以提升博物馆的作用和讨论全球挑战。国际博物馆日强调博物馆不仅是进行文物保护、开展交流、举办展览和教育的场所,也是参与事务、进行跨文化对话、凝聚社会和达成和解的场所,博物馆涉足我们时代的关键问题。自1946年以来,国际博协和博物馆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核心使命和价值观却没有改变。存在已久的博物馆道德价值观是我们在当代的重要参考。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可持续,博物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必不可少。
围绕博物馆建筑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认为,时代的发展促进了博物馆建筑的多元化发展,博物馆从展陈创新、功能复合的提升,成为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和文化符号。博物馆建筑应强调个性,作为博物馆展品的一部分,从环境、文化创意、随时代发展的审美取向而不同,同时,新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博物馆展陈设计与建筑空间。程泰宁分别以浙江美术馆、四川建川博物馆(战俘馆)、温岭市博物馆、南京美术馆新馆为例,讲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江南文化和谐共生,追求天、地、建筑与人浑然一体的诗意境界;以“适合的语言”表达所需要的意境和境界;“数字语言”是手段,“非线性的造型”拓展了观众的美学视界,但只有“适宜性运用”,才能创作出一个不一样的非线性建筑造型以及将建筑“架”起来,以达到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最大限度的渗透融合,强化建筑的开放性与公共性。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认为,博物馆是现代民主、平等观念的产物,也伴随着民主、平等观念的持续演进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提醒我们时时不忘“平等”这一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并以开放的胸怀涵养更多元、更包容的博物馆文化。他介绍了博物馆平等观的三个维度,并分析了观念与行动之间的相互关联,特别是博物馆工作的新趋势、新特点。
英国维多利亚和埃尔伯特博物馆(V&A)馆长崔斯川姆·亨特认为,过去十年,博物馆大力投资数字技术的部分原因,是当人们在平板电脑上看到艺术作品时,会想走进博物馆看看原作。现在,博物馆使用这项技术的方式略有不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V&A直接用虚拟展厅替代现实的展厅,而不是像以前将虚拟展厅用作一种推动参观的方式。观众的回应帮助博物馆重新构想其角色及藏品的作用。借助于技术的便利,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正在探索与博物馆互动的新方式。在数字领域,伴随这个艰难的时刻,对于博物馆而言,反而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机遇。借此机遇,博物馆得以成为观众的直接合作伙伴,使他们帮助推动博物馆的学习、创新和参与。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以一个媒体人的角度,借由《国家宝藏》的创作思考,探讨和探索传播领域内对博物馆多元包容表达的理解,以及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意义。她介绍了《国家宝藏》中博物馆的多元包容表达,她说,自诞生之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就以博物馆和博物馆里的文物作为节目最大的主角,开创性地以综艺的语言、戏剧的手法、观众的视角来演绎历史,创新性地以跨学科、跨领域的多元解读来桥接当下。节目为博物馆提供了一种实现多元包容表达的全新的可能性,也因此在广大公众之中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文博热潮。2020年《国家宝藏》荣耀归来,期待已久的第三季即将亮相。
国际博协前副主席、国际包容性博物馆协会执行理事阿马雷斯沃尔·加拉认为,国际博协设定的博物馆日主题很及时,展望了博物馆未来作为公共空间应如何扮演新的角色。谁来定义新的常态将是很重要的。在各国控制肆虐的疫情时,挑战依然存在,那就是如何加强社区和文化群体的恢复能力。他说,在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公共空间被限制,被改变,未来仍不可知。全球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大流行病结束后的博物馆将是什么样的?保护是不容置疑的。社区发展是不容置疑的。并提出思考,我们如何协调这两者,以建立一种以文化、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四大支柱为坚实基础的,且具有包容性的遗产可持续发展。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馆长裴基同认为,博物馆的使命是追求人类和平与繁荣,面对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别化日益加剧,被疏远的群体越来越多,根据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此时应深思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危险性,重新树立博物馆应该追求的目标。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世界各地正在加强的国家主义可能会大大减少国家之间的、文化之间的沟通。在这次不同寻常的历史性事件之后,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与角色。中国博物馆协会、韩国博物馆以及亚太地区的其他博物馆需要共同讨论该如何重新定位我们的角色,为人类普遍价值做出贡献。
2020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承认多元、倡导包容、致力平等,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结合国丝馆的发展历程,分享了国丝馆一直致力于丝绸之路沿途文化遗产机构的多元合作平台构建。他说,自1992年开馆之初,国丝馆就邀请了中西关系史大家黄时鉴先生绘制了第一幅集草原、沙漠绿洲、海上三条丝绸之路主线为一体的丝绸之路,展示于进馆大厅。2014年,国丝馆正式提出“丝路之绸”研究框架,每年举办丝绸之路大展,成立“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巡回举办丝路之绸国际会议和交流活动,关注、研究、保护、展示丝绸之路上的丝绸纺织及其文化,发起世界丝绸互动地图等国际合作项目,渐渐形成一个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朋友圈”和合作平台。特别是在2020年准备举办首届“丝绸之路周”,并以此为作为平台传播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服务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共同体的建设。
针对博物馆是现存及新涌现的公共记忆网络中最具沟通性的部分,世界最佳遗产组织主席米斯拉夫·索拉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证明有能力运用西方的博物馆传统,在建筑、设计以及国际声誉方面,对伟大、昂贵、著名、非凡等特征的迷恋将告一段落,中国的博物馆需要借助延续了5000多年的精彩文化和文明经验获得提升。中国需要抓住自身身份这个核心,思考具体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包括协调公共记忆部门,功能协同增效的空间,一系列原创的国际活动和机构,微型博物馆网络,创新义务教育以及各种为世界遗产发展做出贡献的举措。
江苏早期博物馆的发展,与博物馆及其藏品的多样性,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以“江苏早期博物馆发展的多样性实践”为题,详述了南通博物苑和南京博物院(原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江苏两个早期博物馆藏品类型多样丰富的发展史,多样性成为江苏早期博物馆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容。此后,江苏博物馆群的蓬勃发展,也沿着这条道路,具有各自特色的,反映中华文化和江苏地域文明的某一方面、某一类型的博物馆高质量涌现,江苏也成为最近连续三年全国公众参观博物馆人数最多的省份。由此,龚良认为,江苏早期博物馆实践了从藏品、展览到博物馆发展的多样性要求,江苏博物馆群传承了多样性发展的特色要求,多样性博物馆的发展能反映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并促进社会和谐。(国家文物局 徐秀丽 李瑞 2020年5月18日)
关强在主旨发言中对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关强指出,博物馆是促进社会平等、多元和包容发展的文化力量,中国博物馆是推动文化均等、多元参与的开放平台,是推动教育公平、知识共享的文化力量,是促进创新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的文化推力,是与世界对话交流、增强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的博物馆积极回应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需求,博物馆藏品征集和研究导向逐步明确,优秀陈列展览不断涌现,社会教育与宣传推广手段日益丰富,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日渐深入,管理运营模式开始突破既有范式,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
关强希望,中国的博物馆聚焦“平等”,秉承“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布局,实施多领域、多渠道和多区域融合式协同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均等化、广覆盖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多元”,有机融合“多元立体”发展方向,由封闭的自循环发展模式向开放的“多元大循环”发展模式转变,在博物馆藏品征集、研究、展览和观众服务工作上,要更加关注当下的社会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盘活升级博物馆资源的存量,激活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的增量;凝聚“包容”,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国际博协副主席阿尔贝托·加兰迪尼在发言中表示,国际博协每年都组织国际博物馆日,以提升博物馆的作用和讨论全球挑战。国际博物馆日强调博物馆不仅是进行文物保护、开展交流、举办展览和教育的场所,也是参与事务、进行跨文化对话、凝聚社会和达成和解的场所,博物馆涉足我们时代的关键问题。自1946年以来,国际博协和博物馆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核心使命和价值观却没有改变。存在已久的博物馆道德价值观是我们在当代的重要参考。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可持续,博物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必不可少。
围绕博物馆建筑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认为,时代的发展促进了博物馆建筑的多元化发展,博物馆从展陈创新、功能复合的提升,成为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和文化符号。博物馆建筑应强调个性,作为博物馆展品的一部分,从环境、文化创意、随时代发展的审美取向而不同,同时,新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博物馆展陈设计与建筑空间。程泰宁分别以浙江美术馆、四川建川博物馆(战俘馆)、温岭市博物馆、南京美术馆新馆为例,讲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江南文化和谐共生,追求天、地、建筑与人浑然一体的诗意境界;以“适合的语言”表达所需要的意境和境界;“数字语言”是手段,“非线性的造型”拓展了观众的美学视界,但只有“适宜性运用”,才能创作出一个不一样的非线性建筑造型以及将建筑“架”起来,以达到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最大限度的渗透融合,强化建筑的开放性与公共性。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认为,博物馆是现代民主、平等观念的产物,也伴随着民主、平等观念的持续演进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提醒我们时时不忘“平等”这一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并以开放的胸怀涵养更多元、更包容的博物馆文化。他介绍了博物馆平等观的三个维度,并分析了观念与行动之间的相互关联,特别是博物馆工作的新趋势、新特点。
英国维多利亚和埃尔伯特博物馆(V&A)馆长崔斯川姆·亨特认为,过去十年,博物馆大力投资数字技术的部分原因,是当人们在平板电脑上看到艺术作品时,会想走进博物馆看看原作。现在,博物馆使用这项技术的方式略有不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V&A直接用虚拟展厅替代现实的展厅,而不是像以前将虚拟展厅用作一种推动参观的方式。观众的回应帮助博物馆重新构想其角色及藏品的作用。借助于技术的便利,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正在探索与博物馆互动的新方式。在数字领域,伴随这个艰难的时刻,对于博物馆而言,反而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机遇。借此机遇,博物馆得以成为观众的直接合作伙伴,使他们帮助推动博物馆的学习、创新和参与。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以一个媒体人的角度,借由《国家宝藏》的创作思考,探讨和探索传播领域内对博物馆多元包容表达的理解,以及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意义。她介绍了《国家宝藏》中博物馆的多元包容表达,她说,自诞生之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就以博物馆和博物馆里的文物作为节目最大的主角,开创性地以综艺的语言、戏剧的手法、观众的视角来演绎历史,创新性地以跨学科、跨领域的多元解读来桥接当下。节目为博物馆提供了一种实现多元包容表达的全新的可能性,也因此在广大公众之中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文博热潮。2020年《国家宝藏》荣耀归来,期待已久的第三季即将亮相。
国际博协前副主席、国际包容性博物馆协会执行理事阿马雷斯沃尔·加拉认为,国际博协设定的博物馆日主题很及时,展望了博物馆未来作为公共空间应如何扮演新的角色。谁来定义新的常态将是很重要的。在各国控制肆虐的疫情时,挑战依然存在,那就是如何加强社区和文化群体的恢复能力。他说,在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公共空间被限制,被改变,未来仍不可知。全球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大流行病结束后的博物馆将是什么样的?保护是不容置疑的。社区发展是不容置疑的。并提出思考,我们如何协调这两者,以建立一种以文化、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四大支柱为坚实基础的,且具有包容性的遗产可持续发展。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馆长裴基同认为,博物馆的使命是追求人类和平与繁荣,面对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别化日益加剧,被疏远的群体越来越多,根据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此时应深思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危险性,重新树立博物馆应该追求的目标。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世界各地正在加强的国家主义可能会大大减少国家之间的、文化之间的沟通。在这次不同寻常的历史性事件之后,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与角色。中国博物馆协会、韩国博物馆以及亚太地区的其他博物馆需要共同讨论该如何重新定位我们的角色,为人类普遍价值做出贡献。
2020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承认多元、倡导包容、致力平等,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结合国丝馆的发展历程,分享了国丝馆一直致力于丝绸之路沿途文化遗产机构的多元合作平台构建。他说,自1992年开馆之初,国丝馆就邀请了中西关系史大家黄时鉴先生绘制了第一幅集草原、沙漠绿洲、海上三条丝绸之路主线为一体的丝绸之路,展示于进馆大厅。2014年,国丝馆正式提出“丝路之绸”研究框架,每年举办丝绸之路大展,成立“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巡回举办丝路之绸国际会议和交流活动,关注、研究、保护、展示丝绸之路上的丝绸纺织及其文化,发起世界丝绸互动地图等国际合作项目,渐渐形成一个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朋友圈”和合作平台。特别是在2020年准备举办首届“丝绸之路周”,并以此为作为平台传播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服务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共同体的建设。
针对博物馆是现存及新涌现的公共记忆网络中最具沟通性的部分,世界最佳遗产组织主席米斯拉夫·索拉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证明有能力运用西方的博物馆传统,在建筑、设计以及国际声誉方面,对伟大、昂贵、著名、非凡等特征的迷恋将告一段落,中国的博物馆需要借助延续了5000多年的精彩文化和文明经验获得提升。中国需要抓住自身身份这个核心,思考具体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包括协调公共记忆部门,功能协同增效的空间,一系列原创的国际活动和机构,微型博物馆网络,创新义务教育以及各种为世界遗产发展做出贡献的举措。
江苏早期博物馆的发展,与博物馆及其藏品的多样性,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以“江苏早期博物馆发展的多样性实践”为题,详述了南通博物苑和南京博物院(原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江苏两个早期博物馆藏品类型多样丰富的发展史,多样性成为江苏早期博物馆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容。此后,江苏博物馆群的蓬勃发展,也沿着这条道路,具有各自特色的,反映中华文化和江苏地域文明的某一方面、某一类型的博物馆高质量涌现,江苏也成为最近连续三年全国公众参观博物馆人数最多的省份。由此,龚良认为,江苏早期博物馆实践了从藏品、展览到博物馆发展的多样性要求,江苏博物馆群传承了多样性发展的特色要求,多样性博物馆的发展能反映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并促进社会和谐。(国家文物局 徐秀丽 李瑞 2020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