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纪念馆向社会开放
    2019-09-17 08:13:02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徐悲鸿纪念馆于2019年9月16日上午10:00,在纪念馆一层大厅举办开馆仪式,将于9月17日上午9:00正式向公众开放。
  “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中法建交60周年访问法国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中三次提到徐悲鸿先生及徐悲鸿先生的艺术。今天徐悲鸿纪念馆对社会公众的重新开放,既诠释了文化传承对一个民族发展的本身意义,也充分体现博物馆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也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
  徐悲鸿是我国现代影响深远的艺术大师和卓越的美术教育家。在他波澜壮阔的艺术人生中,时时心系国运之兴衰,秉烛铸魂,从卖画筹资支援抗战到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体现了他高尚的家国情怀以及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他以教育救国兴国之理念,将东西方绘画的优长熔为一炉,为中国美术事业开辟出一条广阔的道路。徐悲鸿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在推动中国美术教育,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史海钩沉——徐悲鸿纪念馆历史沿革
  1953年9月26日,积劳成疾的徐悲鸿因突发脑溢血倒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工作岗位上,其夫人廖静文将徐悲鸿一千二百余幅呕心沥血之作和一千二百余幅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以及徐悲鸿生前从国内外收集的一万余件图书、图片、碑拓、画册与美术资料,全部无偿地捐献给国家。
  为纪念徐悲鸿杰出的艺术成就和对中国美术事业的贡献,1954 年,文化部以徐悲鸿北京东受禄街16 号的故居为馆址,建立徐悲鸿纪念馆,周恩来总理题写了“悲鸿故居”匾额,郭沫若题写了“徐悲鸿纪念馆”馆名;1967年因北京修建地铁,徐悲鸿纪念馆被拆除。1973年,党和政府决定恢复重建,历经十年,1982年12月,徐悲鸿纪念馆新馆在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落成,占地面积2180平方米,建筑面积3250平方米。1983 年1月31日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因展出面积有限,展览设施陈旧,2010年9月1日徐悲鸿纪念馆闭馆在原址进行改扩建工程。2019年9月17日,徐悲鸿纪念馆新馆正式向社会开放。
  耳目一新——徐悲鸿纪念馆新馆主体介绍
  徐悲鸿纪念馆新馆以其宏大的建筑、丰富的展览、先进的技术、完善的功能,成为一座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相称的国内先进的现代化博物馆。担负着向社会公众传播知识、文化与精神的重要任务,是社会公众获得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
  新馆占地面积5363.235㎡,总建筑面积10885㎡,其中藏品库区面积1799㎡(含两间文物修复室),展览陈列区面积4163㎡(含临时性展览展厅逾700㎡),观众活动区5000余平米。一到三层为固定陈列展区,一层展厅展出徐悲鸿的生平资料、照片、故居复原室以及青年的徐悲鸿从贫穷的家乡走向世界的履历介绍;二、三层展厅分四个板块展出徐悲鸿各个时期创作的国画、油画及素描作品共计约120余幅;四层为临时展厅,临时展厅面积700多平方米,可承接海内外各种展览。
  此外,为了更好地保存徐悲鸿先生的遗作以及他倾尽毕生精力的收藏,徐悲鸿纪念馆建立现代化文物库房,分别为油画储藏区、轴画储藏区、图书资料储藏区、素描储藏区、遗物开放展示区、鉴赏区及机动区,实现了文物的分区分类规范化管理,并安装了现代化的恒湿恒温空调系统。
  所有的艺术的最终归属只有在服务社会中发挥作用,也只有在得到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时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徐悲鸿纪念馆不仅仅是一个名人纪念馆,更是一个集学术、研究、教育、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四层多功能厅建有一流信息化的会议系统,数字化会议、高清晰显示、数字扩声、同声传译、视音频资源传输于一体,通过运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方式实现了系统的集中控制和统一管理,满足了会议、活动的需求,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助力推进徐悲鸿纪念馆信息化进程,为进行“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学术交流平台“悲鸿讲堂”的开设对徐悲鸿大师作品的展示交流、文化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鸿篇巨作——徐悲鸿纪念馆展陈介绍
  徐悲鸿馆藏品2416件。纪念馆长期向社会分4个板块详细介绍徐悲鸿的生平和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及收藏品,突出徐悲鸿的主题性创作及融汇中西、博大精深的艺术成就和他伟大的爱国情怀、不断创新的艺术品格。
  第一板块《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性绘画创作》,主要介绍徐悲鸿针对当时以模仿古人为能事,完全丧失写生能力之通病,提出“师造化,夺天工”的艺术主张,并以人物巨构为起步,以克服当时中国画中不见人之活动的最大缺憾。他汲取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人物画,歌颂中华民族感人至深的优秀精神。
  第二板块《妙造自然——徐悲鸿的风景题材绘画 》,介绍徐悲鸿对于中国画的运笔用墨作过长年的探索,但在自己作画之时,则笔笔取诸己,汲取中西艺术之精华,创造出现代中国画的崭新意境和语言。
  第三板块《写生入神——徐悲鸿笔下的动物、花卉》,展现了徐悲鸿笔下动物的形神兼备,花卉的宛然如生,其才华除了来自精湛的写生技巧,也来自他捕捉和记忆对象的过人本领。他的动物画敏锐地把握住各种动物最传神的瞬间,使之性格毕现,生趣盎然,并以强烈、巧妙的寄托兴引人入胜。
  第四板块《翰逸神飞——徐悲鸿的书法 》,介绍徐悲鸿不囿于一家,长期致力于汉隶、大小篆及甲骨文的研习,对前人所留墨迹全面地深入鉴赏与研究。他的书法不加矫饰而气象雄强,线条质朴厚实,用笔挥洒率真,收放自如,遒劲茂密。
  “大师眼中的大师”——徐悲鸿纪念馆临时展览介绍
  徐悲鸿新馆的开放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本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传承和发扬徐悲鸿先生的家国情怀和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徐悲鸿纪念馆在开馆之际在临时展厅举办画展 “大师眼中的大师——徐悲鸿与齐白石”研究展。将我馆藏齐白石、徐悲鸿作品同台展出,使大家得以近观这批见证两人友谊的精品佳作,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文人交往的轶事。不仅如此,展览中还有北京画院齐白石藏徐悲鸿作品、信札等相互印证,从而为广大爱好者提供新的研究资料与角度。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齐白石与徐悲鸿的艺术交往堪称一段佳话。徐悲鸿不遗余力地推荐齐白石的艺术,购藏其书画精品、为其出版画集,还“三顾茅庐”聘请齐白石到艺术学院担任教授,在齐白石的晚年更是无微不至地照料着老人家事。齐白石认徐悲鸿为人生最重要知己,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从1928年徐悲鸿赴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任院长算起,到1953年辞世,他与齐白石密切交往二十七载。这段艺坛的忘年交也为中国美术史增添了许多温情的色彩。
  徐悲鸿对齐白石的艺术十分认同和赞赏,而在坚守“寂寞之道”的艺术探索中,齐白石能有徐悲鸿这样的知音相伴也是倍感欣慰,他曾在赠徐公的画作上题写“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倾胆独徐君”,以此感恩徐悲鸿对其艺术的认可与理解。齐白石、徐悲鸿都是在中国画改良与艺术创新上影响深远、卓越超群的,他们相互赞赏,他们相互推崇。两位艺坛巨匠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艺术宝藏与精神财富。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也是新中国文博事业欣欣向荣的一年,走过70载,作为新时代文化中枢的博物馆,如何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进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徐悲鸿纪念馆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徐悲鸿优秀作品和藏品的作用,发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以大爱之心、大美之艺,把徐悲鸿纪念馆发展成为人民文化、艺术、美育的中心和国际交流的平台, 把中国艺术推向世界, 成为真正的文化使者。(北京市文物局 2019年9月16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 010-59709888-658 京ICP备17043723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gbwhy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