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线省市协力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2019-05-30 08:55:0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如果说,大运河沿线各个城市像一颗颗明珠,那么,大运河就宛如一条玉带,将这些明珠串联起来。大运河流淌着文明血脉,记录着历史兴衰,又被寄予了美好期待。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5年后,中办、国办今年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勾画了“路线图”、明确了“时间表”、制定了“任务书”。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大运河沿线八省市多措并举,协力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成效日益显现。
    “留得住”:保护传承刻不容缓
    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大运河水系孕育了北京元大都、隋唐洛阳城,还有沿岸的开封、商丘、邯郸等古都以及苏州、杭州等名城、名镇。
    在大运河河南段沿线,河道、闸坝、驿站、桥梁等运河遗产丰富。大运河流经的县(市、区)核心区共150个,河南占40个,是运河流经核心区最多的省份,这里分布着世界文化遗产及遗产点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5处。“运河就像一根藤,这些重镇和粮仓就像藤上的瓜果。”河南省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处处长王琴说,大运河沿线历史遗址排列有序、星罗棋布,孕育了灿烂的河洛文化。
    大运河河北段上连京津、下接鲁豫,富有北方特色。2017年,北京市确认北京段共有40处物质文化遗产和1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4个遗产点被列为世界遗产点(段)。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介绍,河北境内大运河段基本没有改变航道,原生态遗迹较多、对运河的改建较少。今年,河北将继续开展隋唐运河、大清河流域考古调查,进行有关遗址考古。    
    大运河江苏段全长690公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区7个,分布21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将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等文化串联起来,塑造了江苏水运书香的人文特色。
    “遗产保护应摆在首要位置,在此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表示,随着时代发展,大运河沿岸农耕文明印记、码头文化元素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
    “用得上”:融入当代生活
    眼下,在杭州桥西大运河历史街区,一些清朝时期的院落、民国时期的里弄、简易的公房和筒子楼得到了充分修复利用,原有仓库、厂房等也改建成了手工艺体验馆、工艺美术博物馆等各类展区;今年,准备已久的郑汴洛(郑州、开封、洛阳)水系连通建设开工……目前,大运河沿线很多地方正在构建集文化、景观、游憩等多线合一的运河文化遗产线路,实施一批传承运河文化、讲述运河故事、体验运河生活的文化服务设施,让运河保护利用融入当代生活。
    在文旅融合方面,大运河河北段IP选项特别丰富,河北把京津冀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瓷器之路、茶叶之路、海盐之路、驿务之路等整合,鼓励和引导沿岸城市依托大运河特色文化资源举办历史文化体验和民俗节庆活动,打造“美丽河北·运河风韵”品牌。
    “流金淌银”的大运河江苏段创新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江苏省政府拿出200亿元作为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通过母子基金协同联动方式,重点支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
    山东运河沿线地市依托本土特色文化,深挖历史积淀和民俗风情,挖掘了以端鼓腔、鲁西南鼓吹乐等为代表的系列非遗项目,创排大型运河民俗风情剧《我家就在岸上住》、山东梆子新编历史剧《运河老店》等舞台作品,擦亮“鲁风运河”文旅品牌。
    “这几年,北京通州区大运河森林公园越来越热闹了,2018年消除了黑臭水体,再也闻不到一点臭味。随着河岸两侧植被的丰富,运河边的森林里还出现了野兔。”2011年来到大运河森林公园工作的通州姑娘刘畅介绍,近年来,大运河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环境好了,游客也多了起来。
    “传得远”:“活”下去、“火”起来
    专家指出,大运河是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和缤纷旅游带,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应力求文化、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让大运河文化遗产“活”下去、“火”起来。刘庆柱认为,保护利用大运河也面临着传承利用质量不高、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空间挤占严重、合作机制亟待加强等突出问题和困难。
    大运河遗产安徽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组成部分。安徽在推进大运河保护利用过程中发现,部分居民的生产生活行为对运河水质和景观造成了影响;境内大运河走向基本与S303省道重合,部分河道在省道地下,无法发掘理清;一些以大运河为主题的开发建设项目与大运河文化特质还有差距;大运河保护利用工作主要依靠当地文物部门推进,存在机构和人才力量不足的问题。山东有关部门也发现,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中,个别地段单打独斗和人才匮乏仍是制约因素,顶层设计不够明晰,导致协调管理机制运转不畅;对大运河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导致运河文化品牌形象不清晰、运河概念被商业滥用;资金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及区域协同发展联动性差。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院长吴欣等众多专家呼吁,破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难题,需从处理好部分与全线的关系及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建立大运河数据平台、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强化“运河学”跨学科建设等层面着力施策。区域与部门之间应加强协调,通过大数据衔接、政策衔接,避免千篇一律、各自为政,谋划运河文化建设大计。(中国文化报 执笔:陈关超 参与采写:徐继宏 李秋云 郜磊 孙丛丛 王焰 李雪 2019年5月30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 010-59709888-658 京ICP备17043723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gbwhy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