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5-20 08:23:27 来源:国家文物局
作为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的一部分,湖南省博物馆的“根·魂——中华文明物语”等展览于5月18日上午同时开幕,展陈体系全面升级,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文化选择和文化享受。
铭记根·凝聚魂
“根·魂——中华文明物语”特展,联合全国22家博物馆,在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精心遴选出30件(套)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具有标杆性的文物作为物证,简明地勾勒出中华文明发展历程。
展览以历史发展进程为序,分“文明起源”“青铜时代”“文明奠基”“天下一统”“文化交融”“大唐气象”“宁静致远”、“太和盛平”“开启新纪元”九个部分。据介绍,展览最大的亮点在于突破传统的陈列模式,着力于解读方式,将每一件展出文物置于立体的时空当中,从展品的材质造型、社会功用、艺术演变脉络、社会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全方位解读。
代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神人兽面纹玉琮”,是迄今雕琢最精美,品质最佳、体量最大,拥有神徽最多的玉琮,被誉为“琮王”。展览中,从横向角度,展示了其器物造型、使用功能等;从纵向角度,通过玉琮的造型变化、纹饰内涵的前后演变脉络,体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铜鉴缶”,在横向上,展现了其铭文示意、纹饰图案、造型设计、实用功能及厚重的匠人精神等,在纵向上,则展现了冰酒、温酒方式的演变与进步。
唐代的“鎏金鸿雁纹银茶碾”,横向展示其造型、装饰工艺、宫廷与民间茶艺的对比等;纵向则反映出金银器高超的制作水平以及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这种将文物所蕴含的各种文明成就进行横向、纵向多维度的全新解读方式,使每一件文物都成为这个纵横网络中的节点与焦点,不仅全方位展示了文物本身,而且通过文物演变诠释了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或启示。
历史从未真正离去,时间蕴育出最宝贵的品格烙印在名为“中华”的灵魂上,与现代人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千年历史遗存下来的数以千万计的文物,既是当今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石,又是数千年精神文明的载体,是民族的“根和魂”。
展览通过历史文物和典籍进行拓展和延伸,透过这“太仓一粟”,管窥辽阔星空里的璀璨星光,和浸入骨髓的未曾嬗变过的中华气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但仍需要后人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吸收优秀文化、借鉴经验。
展览以历史发展进程为序,分“文明起源”“青铜时代”“文明奠基”“天下一统”“文化交融”“大唐气象”“宁静致远”、“太和盛平”“开启新纪元”九个部分。据介绍,展览最大的亮点在于突破传统的陈列模式,着力于解读方式,将每一件展出文物置于立体的时空当中,从展品的材质造型、社会功用、艺术演变脉络、社会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全方位解读。
代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神人兽面纹玉琮”,是迄今雕琢最精美,品质最佳、体量最大,拥有神徽最多的玉琮,被誉为“琮王”。展览中,从横向角度,展示了其器物造型、使用功能等;从纵向角度,通过玉琮的造型变化、纹饰内涵的前后演变脉络,体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铜鉴缶”,在横向上,展现了其铭文示意、纹饰图案、造型设计、实用功能及厚重的匠人精神等,在纵向上,则展现了冰酒、温酒方式的演变与进步。
唐代的“鎏金鸿雁纹银茶碾”,横向展示其造型、装饰工艺、宫廷与民间茶艺的对比等;纵向则反映出金银器高超的制作水平以及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这种将文物所蕴含的各种文明成就进行横向、纵向多维度的全新解读方式,使每一件文物都成为这个纵横网络中的节点与焦点,不仅全方位展示了文物本身,而且通过文物演变诠释了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或启示。
历史从未真正离去,时间蕴育出最宝贵的品格烙印在名为“中华”的灵魂上,与现代人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千年历史遗存下来的数以千万计的文物,既是当今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石,又是数千年精神文明的载体,是民族的“根和魂”。
展览通过历史文物和典籍进行拓展和延伸,透过这“太仓一粟”,管窥辽阔星空里的璀璨星光,和浸入骨髓的未曾嬗变过的中华气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但仍需要后人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吸收优秀文化、借鉴经验。
潇湘琴韵 回响千年余音
湖南省博物馆依托现有馆藏,推出的“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瓷之画——从长沙窑到醴陵窑”“画吾自画——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展”三大专题展同时开幕。湖南省博物馆实现展陈系统的全面升级,构建以两大基本陈列为核心,三大专题陈列为补充,两个高品质原创特展为活力的展陈体系,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文化选择和文化享受。
“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为参观者开启一扇了解潇湘古琴文化的窗口,感受潇湘琴韵的独特魅力。
展览精选湖南省博物馆藏的28张古琴作为主要展品陈列,以湖南地方古琴相关的人和事等为主线,发掘湖湘文化中的古琴情结以及古琴对湖湘文化的影响,展示中国古琴的悠久历史和浑厚的地域特色,并从斫琴、琴家、琴曲、琴派、传说、故事等角度,全方位展现古琴知音文化和乐教文化的精粹。
“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为参观者开启一扇了解潇湘古琴文化的窗口,感受潇湘琴韵的独特魅力。
展览精选湖南省博物馆藏的28张古琴作为主要展品陈列,以湖南地方古琴相关的人和事等为主线,发掘湖湘文化中的古琴情结以及古琴对湖湘文化的影响,展示中国古琴的悠久历史和浑厚的地域特色,并从斫琴、琴家、琴曲、琴派、传说、故事等角度,全方位展现古琴知音文化和乐教文化的精粹。
东方瓷绘 回溯中华彩绘瓷文明
“瓷之画——从长沙窑到醴陵窑”展,前所未有地呈现出中国绘画瓷器发展的全貌,让熠熠生辉的彩绘瓷器,为观众讲述绘画在瓷器载体上走过的历程。
展览以湖南省博物馆自身馆藏陶瓷为主体,同时联合江西省博物馆、河北磁州窑博物馆、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交流鉴定中心4家文博单位,共遴选来自唐代到清末民初的各类绘画瓷器160余件,从中可以管窥不同朝代的陶瓷工艺、绘画技法以及装饰题材、纹饰的阶段特征。
展览以湖南省博物馆自身馆藏陶瓷为主体,同时联合江西省博物馆、河北磁州窑博物馆、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交流鉴定中心4家文博单位,共遴选来自唐代到清末民初的各类绘画瓷器160余件,从中可以管窥不同朝代的陶瓷工艺、绘画技法以及装饰题材、纹饰的阶段特征。
翰墨丹青 回顾大师艺术风貌
作为湖南省最具代表性的绘画艺术家,齐白石的艺术成就不言而喻,从默默无名的乡村画匠到海国都知的大师,他的传奇经历也总让人津津乐道。“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白石先生曾以此为铭,毅然变法,开创“红花墨叶”的大写意花鸟画风格,开创了中国绘画的新纪元。
“画吾自画——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展”遴选了湖南省博物馆藏100幅齐白石艺术作品,展品包括花鸟、山水、人物诸画种,涵盖齐白石创作的早、中、晚各个时期,力图构建齐白石绘画相对完整的风格序列,突出湘博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的地方特色。
据湖南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琴瓷画三展齐开,是对湖南省博物馆基本陈列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展览定位明确、主题突出,运用个性化的展陈设计和场景布置,将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珍品集中展出。作为湖湘文化最重要的展示窗口,湖南省博物馆一直坚持将观众需求作为展陈策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和创造性的思维,打造富有地方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精品化’展览,真正做到在多元化选择的今天,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观众的精神文化诉求。”(国家文物局 徐秀丽 李瑞 杨亚鹏 2019年5月18日)
“画吾自画——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展”遴选了湖南省博物馆藏100幅齐白石艺术作品,展品包括花鸟、山水、人物诸画种,涵盖齐白石创作的早、中、晚各个时期,力图构建齐白石绘画相对完整的风格序列,突出湘博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的地方特色。
据湖南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琴瓷画三展齐开,是对湖南省博物馆基本陈列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展览定位明确、主题突出,运用个性化的展陈设计和场景布置,将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珍品集中展出。作为湖湘文化最重要的展示窗口,湖南省博物馆一直坚持将观众需求作为展陈策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和创造性的思维,打造富有地方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精品化’展览,真正做到在多元化选择的今天,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观众的精神文化诉求。”(国家文物局 徐秀丽 李瑞 杨亚鹏 2019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