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4-11 08:34: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4月9日,清明节过后的北京迎来了第一场春雨,雨刚停,张俊义裹了件外套就出了门。喜欢到家附近的三里河畔遛弯儿的他,即便雨后有些微冷也在家闲不住,出门和街坊们唠唠嗑、去微风市集二楼看看书或是提着鸟笼在河边走走,都是一种惬意的享受。自打平移到草厂胡同31号,张俊义真不敢相信打小长在这片儿的北京前门东区竟然有了这么大的变化。
“以前胡同里住的人多,人口密度大,房子破旧,经过整修,上厕所、做饭、出门都比以前方便多了。”今年65岁的张俊义提起现在的生活,眼睛里闪着激动的泪光。“真的没法用言语表达喜悦。”他说。跟张俊义一样,谈到生活环境的变化,住在前门东区草厂四条的居民李晓静、丁淑凤也有同感。
为什么老居民会有如此满足的幸福感?作为北京最古老的城市区域之一,前门东区在近15年的街区变迁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新时代里,老北京胡同该以怎样的方式承载百姓生活百态?前门东区街区的“变身”为老城区在当代重焕生机提供了典型样本。
从旧日繁华到零落破败
北京前门东区包括哪些区域?天街集团总经理助理姚文国介绍,这一区域东至草厂十条、西至前门东路、北到崇文门西河沿、南至茶食街,其中草厂头条至十条是北京目前唯一留存的南北向胡同群。“北京的胡同大多呈东西走向,四合院南北布局,有着约定俗成的规制。而草厂三条至十条的胡同呈南北走向,这是因应700多年前的古河道——三里河的走势而形成。”姚文国说。
这片胡同家家户户的门脸儿都不同,整体街道和院落的走向、体量与数百年前基本保持一致。过去,老居民住四合院,消暑乘凉、喝茶聊天,甚是自在。但是随着住户越来越多,院落空间狭窄局促,加上年代久远和管理责权模糊,地面破损、墙皮脱落,草厂一带的胡同开始变得“老态龙钟”,与当下人们的美好生活需求出现了脱节。丁淑凤在前门东门的胡同里住了大半辈子,她说,据老一辈人讲,数百年里,这里与前门大街、大栅栏连成一片,会馆、寺庙、商贾和院落云集,是京城特别繁华的区域。后来随着时间流逝,居住环境变得越来越差。“十几年前,我们家那房子一到雨天外面下、屋里漏,全家忙着用脸盆接渗漏的雨水。出门泥水溅一身,去茅厕不用问,臭味就是指路牌。”
为了保护前门历史文化风貌,提升居民生活条件,2005年,北京市东城区启动了前门东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案,2009年,草厂地区被列入北京老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一场汇聚政府与文保专家、建筑设计师等各界力量的前门东区街区更新行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从“唯保护”到“重延续”
2019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前门东区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他指出,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如何将改造和保护融为一体?这些年来,老城区保护也曾走过弯路,一些老旧城区被一拆了之,原先颇有历史特色的建筑被一栋栋高楼大厦所取代,但人们慢慢发现,老旧城区历史遗迹的消失让城市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和底蕴。这些年,保护老旧城区的呼声越来越高,“唯保护”理念也曾一度盛行,但只保护建筑,失去了原先的烟火气,老城区似乎也失去了灵性。因此,从“唯保护”到“重延续”,前门东区的街区更新迎来了新的契机。
“重延续”就是既要保护历史风貌,又要方便居民生活,也就是说在最大限度保护老城区风貌的前提下,考虑如何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通过政府购买途径,天街集团承接了前门东区的街区更新项目。2005年,该项目的保护论证工作启动。天街集团副总经理段金梅告诉记者:“我们邀请了专家学者,在政府主导下,各方力量共同协作,经过反复考察调研,确定了一条基本原则——要进行文化整体保护,既保护原有街巷肌理、院落布局和建筑风貌,又要传承老北京传统文化,并延续旧城居民与传统空间形态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同时兼顾保护和宜居。”
李晓静向记者描述了几年前草厂片区胡同的景象:通信架空线如蜘蛛网、房屋普遍破败、车辆随意停放、上厕所条件差……如今的草厂片区胡同早已重新焕发生机。记者走在草厂四条,抬头可见朵朵白云,看不到一根架空线;脚下是新铺的花岗岩和一些保留下来的老砖石;各个院落古朴整洁,公共厕所干净卫生,连空调外机都集体落地,穿上了与胡同风貌一致的“外衣”……
从建筑共生到居民共生
“街区更新首先着手的是建筑更新,这方面我们坚持的原则是保留传统建筑与植入现代建筑共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朱小地向记者介绍草厂四条36号院的更新过程时说,“当我们第一次进入现场的时候,看到了依然存在的老旧的木屋架和门窗,虽不足以称之为极有价值的院落,但是对于已经经历了多次改造的草场四条、五条,这个院落的原真性实属稀有。因此,在所有草厂旧房改造院落中,这个院落改造是个例外,通过保留老建筑的骨架,在内套建玻璃屋子来承载新的功能,很好地解决了旧城保护中老建筑和新功能无法共存的复杂问题。”
不仅是建筑层面,在居民生活层面,天街集团也考虑将新老住户进行混搭,通过引进一些合作企业,吸引年轻人进入胡同生活。2015年,北京东城区南锣鼓巷四条胡同启动了申请式改善工作,部分居民选择外迁,改善居住条件,胡同里出现了一批没有完全腾空的院子。这些腾出来的房子该怎样利用?原住民的生活条件如何改善?东城区提出“共生院”的概念。草厂四条启动的青年公寓项目就是一种“共生院”。将腾空的院子进行整修加入智能家居功能,在传统院落的外壳下享受现代生活的美妙是年轻人入住这里最大的感受。
当记者走进青年公寓时,被一个个巧用心思的智能家居设置所吸引。刷脸即可进门,屋内空间不大,客厅、卧室、厨房和卫生间等一应俱全,内部设计和陈设尽显智能化特点,窗帘自动伸缩、照明灯具可随光线强弱进行亮度调节、空调通过屋内的温度感应器进行自动调节……作为首批入住这里的春风习习杂志图书馆员工,杜女士由衷地说:“出门就是菜市场、理发店、‘主食厨房’,没想到在胡同生活还能感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
前门地区在过去近20年间一直都是旧城改造的重地,其间好的经验甚至走过的弯路都弥足珍贵,正是通过渐进式的更新方式,借助“滋补”手段将有保护价值的民居和文物建筑进行原貌保护,并提供多种便民惠民服务、开展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通过由表及里、从外向内的激活,老旧街区得以重新焕发生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越来越强。(中国文化报 记者杜洁芳 2019年4月11日)
“以前胡同里住的人多,人口密度大,房子破旧,经过整修,上厕所、做饭、出门都比以前方便多了。”今年65岁的张俊义提起现在的生活,眼睛里闪着激动的泪光。“真的没法用言语表达喜悦。”他说。跟张俊义一样,谈到生活环境的变化,住在前门东区草厂四条的居民李晓静、丁淑凤也有同感。
为什么老居民会有如此满足的幸福感?作为北京最古老的城市区域之一,前门东区在近15年的街区变迁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新时代里,老北京胡同该以怎样的方式承载百姓生活百态?前门东区街区的“变身”为老城区在当代重焕生机提供了典型样本。
从旧日繁华到零落破败
北京前门东区包括哪些区域?天街集团总经理助理姚文国介绍,这一区域东至草厂十条、西至前门东路、北到崇文门西河沿、南至茶食街,其中草厂头条至十条是北京目前唯一留存的南北向胡同群。“北京的胡同大多呈东西走向,四合院南北布局,有着约定俗成的规制。而草厂三条至十条的胡同呈南北走向,这是因应700多年前的古河道——三里河的走势而形成。”姚文国说。
这片胡同家家户户的门脸儿都不同,整体街道和院落的走向、体量与数百年前基本保持一致。过去,老居民住四合院,消暑乘凉、喝茶聊天,甚是自在。但是随着住户越来越多,院落空间狭窄局促,加上年代久远和管理责权模糊,地面破损、墙皮脱落,草厂一带的胡同开始变得“老态龙钟”,与当下人们的美好生活需求出现了脱节。丁淑凤在前门东门的胡同里住了大半辈子,她说,据老一辈人讲,数百年里,这里与前门大街、大栅栏连成一片,会馆、寺庙、商贾和院落云集,是京城特别繁华的区域。后来随着时间流逝,居住环境变得越来越差。“十几年前,我们家那房子一到雨天外面下、屋里漏,全家忙着用脸盆接渗漏的雨水。出门泥水溅一身,去茅厕不用问,臭味就是指路牌。”
为了保护前门历史文化风貌,提升居民生活条件,2005年,北京市东城区启动了前门东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案,2009年,草厂地区被列入北京老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一场汇聚政府与文保专家、建筑设计师等各界力量的前门东区街区更新行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从“唯保护”到“重延续”
2019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前门东区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他指出,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如何将改造和保护融为一体?这些年来,老城区保护也曾走过弯路,一些老旧城区被一拆了之,原先颇有历史特色的建筑被一栋栋高楼大厦所取代,但人们慢慢发现,老旧城区历史遗迹的消失让城市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和底蕴。这些年,保护老旧城区的呼声越来越高,“唯保护”理念也曾一度盛行,但只保护建筑,失去了原先的烟火气,老城区似乎也失去了灵性。因此,从“唯保护”到“重延续”,前门东区的街区更新迎来了新的契机。
“重延续”就是既要保护历史风貌,又要方便居民生活,也就是说在最大限度保护老城区风貌的前提下,考虑如何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通过政府购买途径,天街集团承接了前门东区的街区更新项目。2005年,该项目的保护论证工作启动。天街集团副总经理段金梅告诉记者:“我们邀请了专家学者,在政府主导下,各方力量共同协作,经过反复考察调研,确定了一条基本原则——要进行文化整体保护,既保护原有街巷肌理、院落布局和建筑风貌,又要传承老北京传统文化,并延续旧城居民与传统空间形态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同时兼顾保护和宜居。”
李晓静向记者描述了几年前草厂片区胡同的景象:通信架空线如蜘蛛网、房屋普遍破败、车辆随意停放、上厕所条件差……如今的草厂片区胡同早已重新焕发生机。记者走在草厂四条,抬头可见朵朵白云,看不到一根架空线;脚下是新铺的花岗岩和一些保留下来的老砖石;各个院落古朴整洁,公共厕所干净卫生,连空调外机都集体落地,穿上了与胡同风貌一致的“外衣”……
从建筑共生到居民共生
“街区更新首先着手的是建筑更新,这方面我们坚持的原则是保留传统建筑与植入现代建筑共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朱小地向记者介绍草厂四条36号院的更新过程时说,“当我们第一次进入现场的时候,看到了依然存在的老旧的木屋架和门窗,虽不足以称之为极有价值的院落,但是对于已经经历了多次改造的草场四条、五条,这个院落的原真性实属稀有。因此,在所有草厂旧房改造院落中,这个院落改造是个例外,通过保留老建筑的骨架,在内套建玻璃屋子来承载新的功能,很好地解决了旧城保护中老建筑和新功能无法共存的复杂问题。”
不仅是建筑层面,在居民生活层面,天街集团也考虑将新老住户进行混搭,通过引进一些合作企业,吸引年轻人进入胡同生活。2015年,北京东城区南锣鼓巷四条胡同启动了申请式改善工作,部分居民选择外迁,改善居住条件,胡同里出现了一批没有完全腾空的院子。这些腾出来的房子该怎样利用?原住民的生活条件如何改善?东城区提出“共生院”的概念。草厂四条启动的青年公寓项目就是一种“共生院”。将腾空的院子进行整修加入智能家居功能,在传统院落的外壳下享受现代生活的美妙是年轻人入住这里最大的感受。
当记者走进青年公寓时,被一个个巧用心思的智能家居设置所吸引。刷脸即可进门,屋内空间不大,客厅、卧室、厨房和卫生间等一应俱全,内部设计和陈设尽显智能化特点,窗帘自动伸缩、照明灯具可随光线强弱进行亮度调节、空调通过屋内的温度感应器进行自动调节……作为首批入住这里的春风习习杂志图书馆员工,杜女士由衷地说:“出门就是菜市场、理发店、‘主食厨房’,没想到在胡同生活还能感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
前门地区在过去近20年间一直都是旧城改造的重地,其间好的经验甚至走过的弯路都弥足珍贵,正是通过渐进式的更新方式,借助“滋补”手段将有保护价值的民居和文物建筑进行原貌保护,并提供多种便民惠民服务、开展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通过由表及里、从外向内的激活,老旧街区得以重新焕发生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越来越强。(中国文化报 记者杜洁芳 2019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