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6-25 08:39:37 来源:中国文物报
“夏至”将至了。“二十四节气”2016年11月30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7年是履约《五年保护行动计划》开启年,践行“二十四节气”申遗承诺的第一年。一年多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下,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民俗学会牵头并协同五省十社区,以“二十四节气”保护和传承五年行动计划和申遗承诺为目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保护传承活动,积极探索“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其实践为其他类型非遗的保护传承及社区(生态)博物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
——编者
政府主导,发挥地方文化文物和农业管理部门作用
保护“二十四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地方文化、文物和农业行业管理部门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推进“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的落实。在延续申遗时成立的由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主管副部长任组长,相关司局负责同志担任成员的领导小组及其下设工作小组和专家组的基础上,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成立了以十个代表性传承社区、安徽省淮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民俗学会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为核心成员的“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建立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协作机制。在保护联盟的框架下,社区间通过各种观摩交流研讨,吸取优秀经验,拓宽保护工作思路,加强了保护传承工作的联动性,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与代表性传承社区以协议形式推进保护工作落实
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下,中国农业博物馆在申遗成功后及时组织召开“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研讨会,邀请文旅部非遗司以及“二十四节气”代表性传承社区所在的浙江、河南、广西、湖南、贵州五省区文化厅的代表参加,制定《“二十四节气”保护2017年度工作方案》,对推动保护传承工作做出安排。申报并组织实施“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财政专项支持项目,与十个代表性传承社区逐一签订传承保护工作协议,包括共同条款、廉政承诺、委托内容、委托要求、资金使用和实施方案、违约责任等事项,以协议的形式共同推进2017年度各项保护工作具体落实。各代表性传承社区认真做好协议规定事项,且普遍加大了对“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的投入,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保护传承活动。部分社区还制定了传承保护中长期规划,如《人类非遗“九华立春祭”传承保护中长期规划》《三门祭冬5年保护规划方案》等,统筹安排。2017年底,各代表性传承社区按时报送年度总结报告,均完成了年初计划,结合自身开展的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学术研究使节气文化深入开展,对保护传承起到学术支撑
开展“二十四节气”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是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要方面。申遗成功后,中国农业博物馆与中国民俗学会、相关社区,出版专业书籍,撰写大量专题论文。充分利用学术研讨会、论坛和学术交流会等机会,加强“二十四节气”相关学术研究,深入探讨节气内涵及外延,交流保护经验,促使节气文化研究深入开展,对做好“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学术支撑作用。
中国农业博物馆系统整理了“二十四节气”相关农谚,出版了《二十四节气农谚大全》,为“二十四节气”农谚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资料,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专门撰文。组织4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分36个专题对24个节气及相关问题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已提交研究成果,将以适当形式出版,对外传播。另外,组织编纂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丛书,2018年出版。该丛书区别于学术著作,图文并茂,中英文对照,有利于节气文化向国际社会传播。
2017年3月,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组织举办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汇集了全国研究“二十四节气”有关专家学者、相关社区、传承保护地代表和多省市文化厅非遗部门负责人,交流保护工作经验,对今后保护工作建言献策。深入研讨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释义和文化意义、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及传播路径等,理清了其文化内涵和外延并达成许多学术共识。
在有关方面指导和带动下,十个代表性社区都结合社区保护传承活动出版书籍、召开有关座谈会、论坛和学术交流会。如河南登封编著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二十四节气》,浙江遂昌出版了《遂昌班春劝农》,贵州石阡请县内专家编撰了《石阡说春》,河南内乡编著《内乡县衙与打春牛》,浙江杭州拱墅区出版了《半山立夏习俗》《运河杭州二十四节气民俗画》。湖南花垣组织了二十四节气苗族赶秋专题学术研讨会,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多个单位近90人参会,围绕节庆民俗、民间技艺与语言、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等课题讨论交流,选取出49篇论文集结成册。
部分代表性社区还成立了相关节气研究中心,如恭王府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九华立春文化研究中心、三门冬至文化研究中心等,为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奠定了牢固的学术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支撑。
代表性传承社区开展调研普查,建立资料档案
在加强学术研究的同时,各社区分别对当地项目进行深入调研普查,对传承情况、传承人进行广泛摸底调查,搜集资料和实物,建立相关信息数据库。
贵州石阡开展春官普查工作,由石阡县委宣传部牵头,召集各乡镇主要负责人对全县春官分布等具体情况作了为期一个月的摸底普查,由石阡县文化馆非遗办公室对普查情况进行收集整理,为春官建立个人信息数据库。
湖南花垣苗族赶秋组织开展了50 天的调研工作,全面掌握了传承人和项目的保护分布情况,建立了完善的传承人资料库,做到一人一档一卡,规范传承人管理。杭州拱墅区在原有资料基础上,借助高校研究力量,共同成立专题调查小组,深入到半山街道,和当地老人座谈,深入挖掘调查,系统整理相关资料。
湖南安仁组织民间郎中谢官保等人走访调查、搜集整理中草药700多味,并初稿成书等。浙江遂昌通过摄影比赛,征集项目活动图片,丰富提升各项形象资料质量。
这些工作的开展促进了“二十四节气”项目的保护传承日臻完善,项目情况、生存状态、濒危状况等都得到了一定的统计和调查研究,为“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保护、有序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培训形式多样促进代际传承
各社区积极开展保护传承工作整体培训、传承人系统培训等,促进代际传承,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
苗族赶秋项目,积极开展师带徒传艺活动,省级传承人吴海深常年带徒三人,并深入县职校、边城高级中学讲课三次,参加授课学员达150人。同时组织开展了苗族赶秋相关项目传承人的培训活动,如接龙舞、绺巾舞、祭祖仪式、苗族鼓舞、苗歌等集中培训活动6期次,参加学员达500余人。
石阡说春项目,组建说春传习工作专门管理机构,在石阡县花桥镇花桥中学继续深入开展说春传承工作、在石阡县第二小学新设说春传习班,编写说春教材,聘请国家级传承人封万明、说春传承人包正明定期到校授课,培养小春官60余人。
安仁赶分社项目,举办皮影戏传承人培训一期,龙狮传承人培训一期,旱船(高跷)传承人培训一期,米塑传承人培训一期,参加培训人员达100人。
浙江三门邀请专家授课,举办2017年三门祭冬民俗活动培训班,培训100余人。
这些培训活动,有效扩大了传承队伍,传承能力得到提高。
在特定节气开展民俗活动,古老传统办出当代新意
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精心策划下,在专家学者的指导支持下,各代表性社区发挥各地优势资源和特长,均在特定节气开展异彩纷呈的民俗活动,且将古老传统办出了当代新意:
2016年12月22日冬至,在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组织开展了“扁食宴”、测日影等民俗活动,同时还举办了“二十四节气保护与传承座谈会”。
2017年2月3日新春伊始立春之日,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举办“赏九华立春文化·品三衢节气文明”主题活动,当地群众举行了接春、祭春、鞭春牛、抬春神巡村赐福、尝春、踏春、探春、享春福、演戏酬神等仪式,在当地成立了立春文化研究会。
2017年2月6日,在贵州石阡县举办传统的说春习俗活动,上百名“春官”再现了迎芒神、献祭品、知府受官服、击鼓鞭牛、集体说春、知府带头犁田、送春官出行等原生态传统习俗。
2017年5月5日立夏,在浙江杭州拱墅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立夏节习俗活动。不仅有以古礼为据的“迎夏礼乐”,还有烧“立夏饭”、吃乌米饭、秤人、跑山等“迎夏祈福”传统民俗活动,还成立了“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联盟。
2017年6月21日夏至,在河南登封市告成镇举办夏至“测日影”系列文化活动,还举办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知识展览。数千人围绕大锅集体轮流吃夏至面的场面热闹壮观。
2017年8月7日立秋,湖南花垣苗族赶秋活动在“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十八洞村隆重举行。雄队敲着大锣、吹着长号、举着苗幡、击着竹筒,保佑国泰民安;姑娘队伍华服翩跹、挥舞花伞,成群结队跳起接龙舞,接祥纳福,共享节日喜悦。
2017年10月23日霜降,“霜降欢歌起壮乡亲朋聚”2017年壮族霜降节在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向都镇举行。来自区内外的数万名观众,以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载歌载舞,共庆丰收。
2017年12月22日冬至,浙江三门县举行祭冬活动,由取水、祭天、拜祖、祝寿戏、老人宴及相关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组成。此外,举办了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17冬至文化论坛。
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观众数量众多,吸引了新闻媒体给予高度关注,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有些社区还将活动与当地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向“文化+”旅游、农业、养生、文创、民宿等方向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这些节气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是“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当代传承实践的良好体现,也引领了保护地政府、社区、民众及社会各界对“二十四节气”文化价值的认识升华,形成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强大力量。
办好相关展览巡展,扩大社会传播
在京举办了“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二十四节气专题展”,展出面积1800平方米,包括“天形有常——二十四节气的发现”“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的构成”“千秋之业——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保护”三部分。十个代表性传承社区和淮南市前来参展。展览期间共接待观众1.5万人次,中宣部、农业部、文化部、全国政协、中国书协等组织近百批次人员集体参观。有关领导和广大观众对展览赞誉有加。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连辑指出:“二十四节气专题展”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情怀,并且有很强的知识性、学术性。社会观众邓洲野留言:难得一见的“二十四节气”展览,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宣扬了节气在农耕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期举办的“墨韵诗魂——‘二十四节气’诗书画展”,也受到了观众欢迎。
此后“二十四节气”巡展先后赴广西天等、浙江三门等地巡回展出,传播节气文化知识。
河南内乡在县衙内推出了打春牛展,分两个展厅以图文展板、雕塑、实物、电子触摸屏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打春牛”这一非遗项目,收到很好效果。浙江衢州举办了“二十四节气主题展览”、杭州拱墅区在非遗文献馆开设“二十四节气”专区,展示有二十四节气民俗画、称人体验区、二十四节气主题书柜等,在相关节气组织二十四节气雕版印刷体验活动等。
多种途径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二十四节气”传承保护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社区群众从“保护和传承”节气文化中获益。申遗成功后,中国农业博物馆组织了“传承节气文化体验非遗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活动,为北京171 中学400 多名师生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并邀请21 位非遗项目传承人展演了各种非遗经典技艺,使学生们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非遗保护的重要意义。
春分时节,邀请养生专家开办“二十四节气与养生”讲座,介绍了春、夏、秋、冬四季各节气与养生的关系以及节气养生保健常识。国际博物馆日,邀请摄影家杨晋用摄影作品《分享节气的故事》讲述她以实景拍摄印证2000年前记载的物候现象至今尚存的故事。
联合吉利集团,赋予其新款汽车节气韵律,发布之时举办“二十四节气”文化推广,发起“二十四节气”艺术文化创作活动,借助各平台持续传播“二十四节气”摄影文化、饮食文化,让更多的消费者在享受汽车生活的同时,感受到时令变化中的天地大美。
此外,与摄影类杂志面向全国开展“二十四节气”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共征集摄影作品2 万余件。与中国邮政联合发行“二十四节气”系列——春季、夏季节气邮票。开办“二十四节气”农博课堂传播节气文化等。
上述活动建立起节气文化与学校、企业、社区之间的桥梁,进而为社会搭建传播弘扬“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平台,真正体现出保护和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担负的共同责任,同时扩大了社会认知,提升了公众的保护意识。
在宣传方面,中国农业博物馆专门安排《让人类分享农耕文明的“时间智慧”——“二十四节气”十年申遗历程综述》通过《农民日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广泛传阅。此外,运用博物馆网上展览、专题网站专栏、微信平台等多种媒介,抓住节气文化特性,持续不断地向广大公众宣传“二十四节气”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发动社会媒体,加强对保护传承节气文化活动情况的持续广泛宣传。
各社区还通过拍摄宣传片、组织传承人技能比赛、编写校本课程、举办“二十四节气”文艺创作作品展、开发文创产品、创办“二十四节气”文化展示馆、图书馆、主题餐厅,排演大型实景表演、创建非遗小镇等多种途径,有效提升了社会公众对节气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申遗成功一年多来的保护传承实践,也带动了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参与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为这项珍贵遗产的保护传承贡献力量。
一年多来,“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传播格局逐步建立,全社会对“二十四节气”的关注度高涨,基本实现了“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国际知名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保护和传承“二十四节气”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指导下,不断探索建立3+N 工作模式。非遗保护任重道远,离不开公众的参与。期待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中来,使其更好地融入时代,融入生活,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保护“二十四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地方文化、文物和农业行业管理部门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推进“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的落实。在延续申遗时成立的由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主管副部长任组长,相关司局负责同志担任成员的领导小组及其下设工作小组和专家组的基础上,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成立了以十个代表性传承社区、安徽省淮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民俗学会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为核心成员的“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建立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协作机制。在保护联盟的框架下,社区间通过各种观摩交流研讨,吸取优秀经验,拓宽保护工作思路,加强了保护传承工作的联动性,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与代表性传承社区以协议形式推进保护工作落实
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下,中国农业博物馆在申遗成功后及时组织召开“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研讨会,邀请文旅部非遗司以及“二十四节气”代表性传承社区所在的浙江、河南、广西、湖南、贵州五省区文化厅的代表参加,制定《“二十四节气”保护2017年度工作方案》,对推动保护传承工作做出安排。申报并组织实施“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财政专项支持项目,与十个代表性传承社区逐一签订传承保护工作协议,包括共同条款、廉政承诺、委托内容、委托要求、资金使用和实施方案、违约责任等事项,以协议的形式共同推进2017年度各项保护工作具体落实。各代表性传承社区认真做好协议规定事项,且普遍加大了对“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的投入,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保护传承活动。部分社区还制定了传承保护中长期规划,如《人类非遗“九华立春祭”传承保护中长期规划》《三门祭冬5年保护规划方案》等,统筹安排。2017年底,各代表性传承社区按时报送年度总结报告,均完成了年初计划,结合自身开展的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学术研究使节气文化深入开展,对保护传承起到学术支撑
开展“二十四节气”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是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要方面。申遗成功后,中国农业博物馆与中国民俗学会、相关社区,出版专业书籍,撰写大量专题论文。充分利用学术研讨会、论坛和学术交流会等机会,加强“二十四节气”相关学术研究,深入探讨节气内涵及外延,交流保护经验,促使节气文化研究深入开展,对做好“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学术支撑作用。
中国农业博物馆系统整理了“二十四节气”相关农谚,出版了《二十四节气农谚大全》,为“二十四节气”农谚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资料,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专门撰文。组织4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分36个专题对24个节气及相关问题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已提交研究成果,将以适当形式出版,对外传播。另外,组织编纂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丛书,2018年出版。该丛书区别于学术著作,图文并茂,中英文对照,有利于节气文化向国际社会传播。
2017年3月,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组织举办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汇集了全国研究“二十四节气”有关专家学者、相关社区、传承保护地代表和多省市文化厅非遗部门负责人,交流保护工作经验,对今后保护工作建言献策。深入研讨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释义和文化意义、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及传播路径等,理清了其文化内涵和外延并达成许多学术共识。
在有关方面指导和带动下,十个代表性社区都结合社区保护传承活动出版书籍、召开有关座谈会、论坛和学术交流会。如河南登封编著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二十四节气》,浙江遂昌出版了《遂昌班春劝农》,贵州石阡请县内专家编撰了《石阡说春》,河南内乡编著《内乡县衙与打春牛》,浙江杭州拱墅区出版了《半山立夏习俗》《运河杭州二十四节气民俗画》。湖南花垣组织了二十四节气苗族赶秋专题学术研讨会,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多个单位近90人参会,围绕节庆民俗、民间技艺与语言、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等课题讨论交流,选取出49篇论文集结成册。
部分代表性社区还成立了相关节气研究中心,如恭王府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九华立春文化研究中心、三门冬至文化研究中心等,为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奠定了牢固的学术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支撑。
代表性传承社区开展调研普查,建立资料档案
在加强学术研究的同时,各社区分别对当地项目进行深入调研普查,对传承情况、传承人进行广泛摸底调查,搜集资料和实物,建立相关信息数据库。
贵州石阡开展春官普查工作,由石阡县委宣传部牵头,召集各乡镇主要负责人对全县春官分布等具体情况作了为期一个月的摸底普查,由石阡县文化馆非遗办公室对普查情况进行收集整理,为春官建立个人信息数据库。
湖南花垣苗族赶秋组织开展了50 天的调研工作,全面掌握了传承人和项目的保护分布情况,建立了完善的传承人资料库,做到一人一档一卡,规范传承人管理。杭州拱墅区在原有资料基础上,借助高校研究力量,共同成立专题调查小组,深入到半山街道,和当地老人座谈,深入挖掘调查,系统整理相关资料。
湖南安仁组织民间郎中谢官保等人走访调查、搜集整理中草药700多味,并初稿成书等。浙江遂昌通过摄影比赛,征集项目活动图片,丰富提升各项形象资料质量。
这些工作的开展促进了“二十四节气”项目的保护传承日臻完善,项目情况、生存状态、濒危状况等都得到了一定的统计和调查研究,为“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保护、有序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培训形式多样促进代际传承
各社区积极开展保护传承工作整体培训、传承人系统培训等,促进代际传承,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
苗族赶秋项目,积极开展师带徒传艺活动,省级传承人吴海深常年带徒三人,并深入县职校、边城高级中学讲课三次,参加授课学员达150人。同时组织开展了苗族赶秋相关项目传承人的培训活动,如接龙舞、绺巾舞、祭祖仪式、苗族鼓舞、苗歌等集中培训活动6期次,参加学员达500余人。
石阡说春项目,组建说春传习工作专门管理机构,在石阡县花桥镇花桥中学继续深入开展说春传承工作、在石阡县第二小学新设说春传习班,编写说春教材,聘请国家级传承人封万明、说春传承人包正明定期到校授课,培养小春官60余人。
安仁赶分社项目,举办皮影戏传承人培训一期,龙狮传承人培训一期,旱船(高跷)传承人培训一期,米塑传承人培训一期,参加培训人员达100人。
浙江三门邀请专家授课,举办2017年三门祭冬民俗活动培训班,培训100余人。
这些培训活动,有效扩大了传承队伍,传承能力得到提高。
在特定节气开展民俗活动,古老传统办出当代新意
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精心策划下,在专家学者的指导支持下,各代表性社区发挥各地优势资源和特长,均在特定节气开展异彩纷呈的民俗活动,且将古老传统办出了当代新意:
2016年12月22日冬至,在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组织开展了“扁食宴”、测日影等民俗活动,同时还举办了“二十四节气保护与传承座谈会”。
2017年2月3日新春伊始立春之日,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举办“赏九华立春文化·品三衢节气文明”主题活动,当地群众举行了接春、祭春、鞭春牛、抬春神巡村赐福、尝春、踏春、探春、享春福、演戏酬神等仪式,在当地成立了立春文化研究会。
2017年2月6日,在贵州石阡县举办传统的说春习俗活动,上百名“春官”再现了迎芒神、献祭品、知府受官服、击鼓鞭牛、集体说春、知府带头犁田、送春官出行等原生态传统习俗。
2017年5月5日立夏,在浙江杭州拱墅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立夏节习俗活动。不仅有以古礼为据的“迎夏礼乐”,还有烧“立夏饭”、吃乌米饭、秤人、跑山等“迎夏祈福”传统民俗活动,还成立了“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联盟。
2017年6月21日夏至,在河南登封市告成镇举办夏至“测日影”系列文化活动,还举办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知识展览。数千人围绕大锅集体轮流吃夏至面的场面热闹壮观。
2017年8月7日立秋,湖南花垣苗族赶秋活动在“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十八洞村隆重举行。雄队敲着大锣、吹着长号、举着苗幡、击着竹筒,保佑国泰民安;姑娘队伍华服翩跹、挥舞花伞,成群结队跳起接龙舞,接祥纳福,共享节日喜悦。
2017年10月23日霜降,“霜降欢歌起壮乡亲朋聚”2017年壮族霜降节在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向都镇举行。来自区内外的数万名观众,以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载歌载舞,共庆丰收。
2017年12月22日冬至,浙江三门县举行祭冬活动,由取水、祭天、拜祖、祝寿戏、老人宴及相关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组成。此外,举办了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17冬至文化论坛。
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观众数量众多,吸引了新闻媒体给予高度关注,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有些社区还将活动与当地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向“文化+”旅游、农业、养生、文创、民宿等方向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这些节气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是“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当代传承实践的良好体现,也引领了保护地政府、社区、民众及社会各界对“二十四节气”文化价值的认识升华,形成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强大力量。
办好相关展览巡展,扩大社会传播
在京举办了“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二十四节气专题展”,展出面积1800平方米,包括“天形有常——二十四节气的发现”“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的构成”“千秋之业——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保护”三部分。十个代表性传承社区和淮南市前来参展。展览期间共接待观众1.5万人次,中宣部、农业部、文化部、全国政协、中国书协等组织近百批次人员集体参观。有关领导和广大观众对展览赞誉有加。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连辑指出:“二十四节气专题展”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情怀,并且有很强的知识性、学术性。社会观众邓洲野留言:难得一见的“二十四节气”展览,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宣扬了节气在农耕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期举办的“墨韵诗魂——‘二十四节气’诗书画展”,也受到了观众欢迎。
此后“二十四节气”巡展先后赴广西天等、浙江三门等地巡回展出,传播节气文化知识。
河南内乡在县衙内推出了打春牛展,分两个展厅以图文展板、雕塑、实物、电子触摸屏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打春牛”这一非遗项目,收到很好效果。浙江衢州举办了“二十四节气主题展览”、杭州拱墅区在非遗文献馆开设“二十四节气”专区,展示有二十四节气民俗画、称人体验区、二十四节气主题书柜等,在相关节气组织二十四节气雕版印刷体验活动等。
多种途径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二十四节气”传承保护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社区群众从“保护和传承”节气文化中获益。申遗成功后,中国农业博物馆组织了“传承节气文化体验非遗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活动,为北京171 中学400 多名师生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并邀请21 位非遗项目传承人展演了各种非遗经典技艺,使学生们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非遗保护的重要意义。
春分时节,邀请养生专家开办“二十四节气与养生”讲座,介绍了春、夏、秋、冬四季各节气与养生的关系以及节气养生保健常识。国际博物馆日,邀请摄影家杨晋用摄影作品《分享节气的故事》讲述她以实景拍摄印证2000年前记载的物候现象至今尚存的故事。
联合吉利集团,赋予其新款汽车节气韵律,发布之时举办“二十四节气”文化推广,发起“二十四节气”艺术文化创作活动,借助各平台持续传播“二十四节气”摄影文化、饮食文化,让更多的消费者在享受汽车生活的同时,感受到时令变化中的天地大美。
此外,与摄影类杂志面向全国开展“二十四节气”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共征集摄影作品2 万余件。与中国邮政联合发行“二十四节气”系列——春季、夏季节气邮票。开办“二十四节气”农博课堂传播节气文化等。
上述活动建立起节气文化与学校、企业、社区之间的桥梁,进而为社会搭建传播弘扬“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平台,真正体现出保护和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担负的共同责任,同时扩大了社会认知,提升了公众的保护意识。
在宣传方面,中国农业博物馆专门安排《让人类分享农耕文明的“时间智慧”——“二十四节气”十年申遗历程综述》通过《农民日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广泛传阅。此外,运用博物馆网上展览、专题网站专栏、微信平台等多种媒介,抓住节气文化特性,持续不断地向广大公众宣传“二十四节气”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发动社会媒体,加强对保护传承节气文化活动情况的持续广泛宣传。
各社区还通过拍摄宣传片、组织传承人技能比赛、编写校本课程、举办“二十四节气”文艺创作作品展、开发文创产品、创办“二十四节气”文化展示馆、图书馆、主题餐厅,排演大型实景表演、创建非遗小镇等多种途径,有效提升了社会公众对节气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申遗成功一年多来的保护传承实践,也带动了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参与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为这项珍贵遗产的保护传承贡献力量。
一年多来,“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传播格局逐步建立,全社会对“二十四节气”的关注度高涨,基本实现了“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国际知名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保护和传承“二十四节气”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指导下,不断探索建立3+N 工作模式。非遗保护任重道远,离不开公众的参与。期待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中来,使其更好地融入时代,融入生活,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18年“二十四节气”保护行动计划
持续举办节气民俗活动
在去年工作基础上,继续坚持开展节气民俗节庆活动。这些活动是“二十四节气”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体现。还以代表性社区为试点,对急需修缮传统实践场所采取有效措施,以利于活动的开展。各代表性社区也将加大力度开展活态保护,保证节气民俗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并积极与“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相结合,使人民群众可持续地从节气民俗文化传承活动中获得快乐和利益。
继续开展“二十四节气”田野调查
进一步挖掘二十四节气相关社区、项目,纳入保护体系。鼓励专家学者开展节气文化田野调查和相关研究,特别是甄选至今仍然依照“二十四节气”进行农业生产或生活的传统农作社区进行调研。计划对山西北岳恒山立冬仪式;甘肃陇东说春词;浙江云和芒种开犁节、嘉兴蚕花水会;陕西白水的谷雨节以及北京秋粥节进行调研,争取2018年再发展一至两个新的节气代表性社区,以实现五年内至少新增五个代表性社区。
组织节气保护传承培训
以多种形式组织举办“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培训班,由中国农业博物馆和中国民俗学会牵头举办培训班一期,受训人数约为30 人,培训内容包括履约保护行动及其策略等,让相关从业人员更加精准地把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精神和我国非遗保护相关政策。各代表性社区也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传承培训。
开展相关展览宣传
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办“二十四节气”摄影作品展,并在全国部分代表性社区、大中小学开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二十四节气’巡回展览”。支持鼓励相关社区举办节气展览活动。推动各代表性社区建立“二十四节气”宣传和应用网络专栏,并与农博网络专栏链接。
建立“二十四节气”智库,筹建资料中心
计划建立“二十四节气”智库,举办中国立春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研讨会、春分文化研讨会、“二十四节气”与养生论坛等学术研讨活动;进行“二十四节气”的文献记载专项课题研究和专题讨论;支持各地开展国内外节气文化学术交流活动。计划建立“ 二十四节气” 资料中心和数据库。将全国各地出版的“二十四节气”读物和学术性、普及性文章全面收集,初步建立“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数据库,完善“二十四节气”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保护体系。(中国文物报 崔波 2018年6月19日)
在去年工作基础上,继续坚持开展节气民俗节庆活动。这些活动是“二十四节气”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体现。还以代表性社区为试点,对急需修缮传统实践场所采取有效措施,以利于活动的开展。各代表性社区也将加大力度开展活态保护,保证节气民俗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并积极与“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相结合,使人民群众可持续地从节气民俗文化传承活动中获得快乐和利益。
继续开展“二十四节气”田野调查
进一步挖掘二十四节气相关社区、项目,纳入保护体系。鼓励专家学者开展节气文化田野调查和相关研究,特别是甄选至今仍然依照“二十四节气”进行农业生产或生活的传统农作社区进行调研。计划对山西北岳恒山立冬仪式;甘肃陇东说春词;浙江云和芒种开犁节、嘉兴蚕花水会;陕西白水的谷雨节以及北京秋粥节进行调研,争取2018年再发展一至两个新的节气代表性社区,以实现五年内至少新增五个代表性社区。
组织节气保护传承培训
以多种形式组织举办“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培训班,由中国农业博物馆和中国民俗学会牵头举办培训班一期,受训人数约为30 人,培训内容包括履约保护行动及其策略等,让相关从业人员更加精准地把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精神和我国非遗保护相关政策。各代表性社区也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传承培训。
开展相关展览宣传
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办“二十四节气”摄影作品展,并在全国部分代表性社区、大中小学开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二十四节气’巡回展览”。支持鼓励相关社区举办节气展览活动。推动各代表性社区建立“二十四节气”宣传和应用网络专栏,并与农博网络专栏链接。
建立“二十四节气”智库,筹建资料中心
计划建立“二十四节气”智库,举办中国立春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研讨会、春分文化研讨会、“二十四节气”与养生论坛等学术研讨活动;进行“二十四节气”的文献记载专项课题研究和专题讨论;支持各地开展国内外节气文化学术交流活动。计划建立“ 二十四节气” 资料中心和数据库。将全国各地出版的“二十四节气”读物和学术性、普及性文章全面收集,初步建立“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数据库,完善“二十四节气”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保护体系。(中国文物报 崔波 2018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