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以巡查监督避免项目缩水减质、偏题跑调
    2018-06-21 10:39:0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国家艺术基金西南片区(四川省、重庆市)集中巡查工作于6月5日至8日在四川成都举行。这是国家艺术基金今年巡查工作的第7站,也是对四川省、重庆市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2018年度立项项目和单位的集中“体检”。4天时间里,两地项目团队汇报项目进展情况,专家逐个分析、点评。
    自国家艺术基金成立以来,四川省、重庆市共获得立项资助项目199项、资助资金1.61亿元,有效推动了两地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在这些项目中,歌剧《彝红》、芭蕾舞剧《追寻香格里拉》获得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银奖;民族舞剧《家》摘得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原创戏剧作品《万年台》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戏剧专业组一等奖、优秀创作奖以及指导教师奖等荣誉,创下四川省高校的历史最好成绩。
    真诚真心,“红脸出汗”,以防止项目“缩水减质”,是这次巡查工作一大特点。
    “怎么区别巴文化、蜀文化?这个作品的创作从音乐动机上讲,没有体现重庆特点。”对于重庆市演艺集团的民族管弦乐《山水重庆》项目,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指导李小祥直言不讳。“仅仅好看好玩还不够,木偶要似人不输人,似偶胜于偶。不仅要听木偶专家和戏剧专家的意见,也要听孩子的意见,向成为精品努力。”对于南充市非遗保护中心的木偶剧《丝路驼铃》项目,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原主任王庆这样说……
    此类“一针见血”的专家意见在这次巡查中并不少见,这也是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希望达到的效果。为了让项目不“缩水减质”,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对于在项目实施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向项目单位“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巡查中,专家少了客套话、场面话,而是开门见山,提出中肯的意见与建议。
    对于四川美术学院的“西南地区传统木刻版画创作人才培养”项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代大权表示:“目前项目的授课设计有些保守,应从民间汲取智慧。不要局限于绵竹、梁平等地,视野可扩大到武强、潍坊、桃花坞等,在交流分享中认清自己的特点。课程设计上,要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对于西南民族大学的“胡琴音乐人才培养”项目和四川美术学院的“傣纸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项目,王庆提醒:“项目不要变成校内培训,要避免办成‘小圈子的游戏’,要进一步扩大视野。资助经费不能用于购买器材和设备。集中培训不能少于30天。”
    另一方面,巡查突出了提质重效,以巡查监督避免项目“偏题跑调”。
    重庆杂技艺术团与日方合作打造的杂技剧《大禹》,计划在重庆马戏城驻场演出。山东省文化厅原副厅长陈鹏说:“要注意景不能‘吃’人,事不能‘压’人,技不能‘乱’人,不能喧宾夺主。另外,要坚持我方是创作主体,驻场演出也要注重精神追求。”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卢新华对四川美术学院的传播交流推广项目“‘相遇亚洲’青年艺术视觉展”进行分析时表示:“当代艺术是多元的,但不能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展览已经拿到的作品,要组织专家做最后的内容审定。”
    对人才培养项目,督查专家也多次强调要注意主题内容。如西南民族大学的“阿坝藏羌传统村落民居建筑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项目,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刘玉琴表示,这类人才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强有力的支撑,项目应该补充乡村振兴方面的课程。对于重庆市文化研究院的“川剧理论评论人才培养”项目,陈鹏强调要加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学习,让课程内容更广泛、更精准。(中国文化报 记者刘茜 2018年6月21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 010-59709888-658 京ICP备17043723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gbwhy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