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掠影
    2018-04-19 08:37:2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如今,当人们穿梭于浙江绿水青山的乡间,处处都能感受到景美、人美、生活美,这正是浙江省近年来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从活动场所到文化地标,从精神家园到生活乐园,从欢乐舞台到传承基地,已经建成的8000多座农村文化礼堂让浙江的乡村变得更富有文化底蕴……
    从活动场所到文化地标,让乡村更美丽
    温州市鹿城区七都镇樟里村有一幢历史悠久的哥特式建筑。2015年,樟里村将这幢建筑改造成文化礼堂,并拉上七都镇其他6座文化礼堂建立了“共享群”。两年过去了,樟里村文化礼堂“共享群”不仅培育出了“周末电影院”“困难大家帮”等特色品牌,还吸引了30多家文创企业入驻。如今,樟里村的村民已渐渐习惯了到文化礼堂参加活动、分享乐事。“文化礼堂的活动可多了!大家每天都会过来转转。”77岁的村民苏凤鸣老人说。
    同样,当外人走进温州永嘉县瓯北镇珠岙村,第一眼注意到的也是该村美丽的文化礼堂。2013年,珠岙村投入200多万元将当地一片垃圾场改建为一座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文化礼堂。如今,这座文化礼堂成为了当地群众休闲娱乐、运动健身和学习交流的首选场所。
    “在浙江乡村,凡是最热闹的场所、最醒目的建筑,一定是文化礼堂。”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叶菁介绍,下一步,浙江要实施“万家礼堂引领工程”,到2022年实现全省规模以上行政村文化礼堂全覆盖,真正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成为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地标,与美丽乡村、美好生活相契合的精神家园。
    从精神家园到生活乐园,让乡风更文明
    从过去政府花精力“送文化”“种文化”到现在农民主动“育文化”“秀文化”,如今,在浙江许多村子,每逢遇到春节等重大节庆,村民就会自发利用当地文化礼堂举办文艺晚会。
    据统计,今年春节期间,有5000多场“乡村村晚”在浙江各地的农村文化礼堂上演。“一个村的文化建设搞好了,就多一分和谐,多一份幸福感。” 衢州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党支书汪衍君说,农村文化礼堂就是要取本地之“材”做自己的“家乡菜”,这桌“家乡菜”才是老百姓真正想吃爱吃的“大餐”。
    “文化礼堂要接地气、有人气,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文体活动是关键。”舟山岱山县枫树社区文化礼堂管理员齐宇兰说。据齐宇兰介绍,当下岱山县正积极推行“群众点单”式服务,通过管理员和网络两种点单途径,让海岛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与自己喜爱的活动,在文化礼堂里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从欢乐舞台到传承基地,让生活更开心
    乡土文化人才是农村文化礼堂的源泉活水。绍兴诸暨市东和乡十里坪村文化礼堂依托老祠堂改造而成,黑瓦木檐,碎石铺地,古色古香。“在这个古老的戏台表演我们传统的‘西路乱弹’,意境非凡。在这里看一出戏,犹如回到了老时光。” 国家级非遗项目诸暨西路乱弹代表性传承人蒋桂凤说,依托文化礼堂,传统戏曲不仅找到了知音,更看到了希望。除了十里坪村,在浙江其他许多地方,瓯剧、鼓词、和剧等传统地方特色戏曲也纷纷“进驻”当地文化礼堂,不仅是为了演出方便,也是为了满足传承需要。
    浙江农村文化礼堂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在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嘉兴海盐县通元镇育才村的文化礼堂特设“圆木文化”特色展厅,以当地常见的江南水乡圆木器具为主展品,萃聚圆木器具20多种;台州市黄岩区新界村的文化礼堂设立了“渡船纪念馆”,依托此场景向村民与外界宣传该村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渡口;宁波市镇海区十七房村文化礼堂建设则重点突出当地村落文化底蕴,将当地知名的“郑氏十七房”清代建筑群历史与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从而让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文明兴,乡村才能更兴;文化强,乡村才能更强。振兴乡村文化,发掘乡土文化,留住乡村记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灵魂所系和魅力所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浙江的万家文化礼堂将为浙江乡村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浙江省政协主席、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葛慧君说。(中国文化报 驻浙江记者徐继宏 2018年4月19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 010-59709888-658 京ICP备17043723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gbwhy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