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京腔京韵”网上博物馆
    2018-02-06 09:24: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葫芦儿哎,冰糖的,葫芦儿,冰糖的葫芦儿啊。”一段段抑扬顿挫的冰糖葫芦叫卖声,是老北京孩子们渐渐远去的冬日记忆。老北京叫卖虽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传承,但许多传承人担心,随着生存土壤的丧失和传承人的日渐老去,在不久的将来,北京的孩子们将再也听不到鲜活的叫卖声。
    据悉,国内首个面向语音文化研发的开放式数字平台——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即将上线。这座线上博物馆是在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具体组织下,历经5年完成的一系列北京市语言文化资源调查中最重要的成果。博物馆中展示了500多段“口传文化”,除了老北京商业叫卖外,还有数来宝、太平歌词、子弟书、十不闲、莲花落、岔曲等30余种在北京街头巷尾流传的京腔京韵。
    在正处于测试阶段的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网站可以看到,博物馆包括北京方言、北京口传文化、北京土语词典、北京吟诵、北京地名文化、清代皇家园林御制诗、北京话研究文献、北京楹联8个线上展厅,除了简单的录音录像外,还包括诸如吟诵教学、土语词典等研究学习辅助工具,在北京楹联展厅,还可以看到北京16个区县中楹联的分布地图。点开地图中故宫太和殿的坐标,即可看到太和殿前悬挂的“建极绥猷”楹联的照片、米字格中的楹联书法,以及详细的阅读注释。
    为了真实准确地搜集保存北京语言文化,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的项目负责团队遴选了百余位“老北京”献声。据北京市语委办主任贺宏志介绍,遴选工作共设置了西城、平谷、昌平、门头沟等8个采录点,选取了几十位包含男女老少在内的发音人,以展现北京话在城区、郊区及不同人群中的差别和变迁。以“老年男性”为例,要求发音人是1941年至1950年生人,在当地出生长大,未在外地生活两年以上,父母和配偶也均为当地人,具有小学或中学文化程度,发音人还须声音清晰,无口吃、鼻音过重、门齿缺损等状况。“这些要求都是为了尽量保持单纯的语言环境。”贺宏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维佳主持的北京市语委重大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项目于2012年5月启动,在对260余所各领域在线数字博物馆和不同层次用户的多方面需求展开调研的基础上,建设了这座线上博物馆,并形成了完整系统的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北京语言文化资源调查报告》,其中涉及20余个项目成果,包括留学生、中小学生对北京话的使用和认识等。
    目前,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在网上基本搭设完成,将提供网页版和手机版两种模式。未来,博物馆还将增加互动项目,教更多人说北京话。贺宏志表示,除了要将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打造成了解认识北京语言文化的重要窗口,更要让该平台在非遗保护、文化宣传、社会教育、学术研究等方面发挥作用。“我们会不断增加发音人,并将这些声音提供给相关部门,成为学术研究的基础。”(中国文化报 孟欣 2018年2月6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 010-59709888-658 京ICP备17043723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gbwhy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