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9-14 09:11:22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日前,由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六次东亚文化遗产学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韩国、日本3个国家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文博单位的400余位代表共同出席了大会。
东亚文物保护技术交流盛会
在本届会议之前,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曾在韩国首尔,中国北京、呼和浩特,韩国庆州,日本奈良举办过5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本届研讨会主题为“东亚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在复旦大学主会场和上海交通大学分会场同时举办。
与会专家学者们针对东亚文化遗产资源的历史文脉、价值和保护模式等议题展开了探讨,通过建筑、壁画、岩土、陶瓷、纸张、玉器、青铜器等多种门类的文化遗产和文物的修复保护技术实例,介绍了各自研究领域内的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分享了最新科学修复技术和应用情况。
“文化遗产是国际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增进不同国家民众情感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础。中国政府、民众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众多专家学者和专业机构精诚合作、共同努力,广大文物保护工作者不辱使命,守土有责,使得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不断完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水平得到持续提升,不仅取得了许多成绩,也丰富了国际经验。”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陆琼表示,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在推进文物保护领域跨国研究和交流,推广先进的保护理念、方法和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东亚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的活力,共同开创更加广阔的发展局面。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王时伟对记者表示,中、韩、日三国同处东亚,一衣带水,文化背景和文化遗产类型相似。东亚国家应一起努力,建立具有亚洲特色、东方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强亚洲各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指导东亚国家的遗产保护工作,促进东西方之间的对话。
展示文物保护科技最新成果
在复旦大学主会场,多位学者介绍了科技手段辅助下的文化遗产保护课题的最新成果。在石质文物残损及病害检测技术方面,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继忠以云冈石窟为例,详细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学者对石窟寺文化遗产中存在的水侵害、岩体失稳、雕像风化、污染等问题展开的综合研究。“通过关键技术、材料和设备的应用,中国石质文物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护技术体系与工作方法体系,石质文物保护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他说。来自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的学者森井顺之和韩国国立庆州文化财研究所的学者丁珉镐分别介绍了现代技术在石质文物环境危害检测方面的应用。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主任吴来明介绍了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及评估平台,“馆藏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已经提升到风险管理层面。各个博物馆要基于现实状况、文物本体情况,实现博物馆环境监测的智能管理。”日本筑波大学教授松井敏也介绍了其课题组对筑波大学考古系博物馆展厅空气质量与展厅震动的监测,并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对展厅实际状况进行仔细考察,排除安全隐患。
此外,与会者介绍了文物修缮、修复、维护技术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日本学者成濑正和介绍了X射线回折装置、荧光X射线分析装置、可视化分析装置等在对文物颜料分析中的作用。韩国国立文化遗产技术研究所金智巧介绍了应用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北部的山丘堡垒阿夫罗夏伯古城宫殿壁画的数字修复技术,日本奈良大学学者今津節生介绍了X线、CT技术在探索文物修复历史方面的重要贡献。
木建筑保护技术受关注
在上海交通大学分会场举行了“木结构建筑保护技术”专题会议,与会专家以东亚地区的木构建筑为对象,探讨遗产价值,并探索有针对性的保护理念与技术方法。
北京大学教授周双林介绍了浙江义乌黄山八面厅木建筑的病害与保护。他说,八面厅的木雕、木构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灰尘集聚、生物污染、桐油变色、木材干裂、表面丝化、木材糟朽、局部缺失等。为此,他们进行了数字测绘记录、病害调查和修复保护措施(除尘、去除老化桐油、加固糟朽木材、修补缺失、虫类防治等)。与此同时,古建筑木构件保护中桐油老化变色,往往意味着桐油的防水保护能力变差,因此,在保护修缮过程中,需要去除老化的桐油,涂刷新油。针对这一问题,他们做了古建筑木构件老化桐油化学清洗实验,具体研究过程包括现场取样、老化表征分析、模拟老化实验、模拟清洗实验、现场清洗实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张煦康介绍了无损检测技术在辽宁沈阳故宫文溯阁中的应用。他说,由于文溯阁所处环境温差大、降雨多,且存在长期积雪现象,在反复冻融作用下,产生了基础不均匀沉降、柱子倾斜、梁枋错位、墙体开裂等问题。对此,他们的研究团队采用了树种取样分析,试件取样抗压、抗弯试验,应力波断层扫描,探地雷达扫描技术对文溯阁进行了综合调查,并得出结论:文溯阁主要的破坏部位集中在容易积水、产生冻胀的结构处,北立面情况较南立面严重。应力波断层扫描显示,文溯阁承重柱大部分性能良好,主要残损情况为前后檐柱、金柱底有局部糟朽空洞,原因应为地下潮气影响柱底所致。
同济大学博士陈琳以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宋柱及江西井冈山刘氏房祠木柱为例,介绍了木材阻力仪检测技术的应用:“木材阻力仪检测技术在不破坏木柱内外结构性质的前提下,对于不同结构组成的木柱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对结构组成复杂、直径大的木柱采用多次对穿法,可以科学有效地对木柱内部腐朽空洞情况进行检测,弥补人工检测定性分析的不足,提供半定量的科学分析,为定期监测以及保护修复提供有效依据。”(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刘修兵 2017年9月14日)
东亚文物保护技术交流盛会
在本届会议之前,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曾在韩国首尔,中国北京、呼和浩特,韩国庆州,日本奈良举办过5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本届研讨会主题为“东亚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在复旦大学主会场和上海交通大学分会场同时举办。
与会专家学者们针对东亚文化遗产资源的历史文脉、价值和保护模式等议题展开了探讨,通过建筑、壁画、岩土、陶瓷、纸张、玉器、青铜器等多种门类的文化遗产和文物的修复保护技术实例,介绍了各自研究领域内的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分享了最新科学修复技术和应用情况。
“文化遗产是国际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增进不同国家民众情感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础。中国政府、民众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众多专家学者和专业机构精诚合作、共同努力,广大文物保护工作者不辱使命,守土有责,使得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不断完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水平得到持续提升,不仅取得了许多成绩,也丰富了国际经验。”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陆琼表示,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在推进文物保护领域跨国研究和交流,推广先进的保护理念、方法和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东亚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的活力,共同开创更加广阔的发展局面。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王时伟对记者表示,中、韩、日三国同处东亚,一衣带水,文化背景和文化遗产类型相似。东亚国家应一起努力,建立具有亚洲特色、东方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强亚洲各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指导东亚国家的遗产保护工作,促进东西方之间的对话。
展示文物保护科技最新成果
在复旦大学主会场,多位学者介绍了科技手段辅助下的文化遗产保护课题的最新成果。在石质文物残损及病害检测技术方面,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继忠以云冈石窟为例,详细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学者对石窟寺文化遗产中存在的水侵害、岩体失稳、雕像风化、污染等问题展开的综合研究。“通过关键技术、材料和设备的应用,中国石质文物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保护技术体系与工作方法体系,石质文物保护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他说。来自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的学者森井顺之和韩国国立庆州文化财研究所的学者丁珉镐分别介绍了现代技术在石质文物环境危害检测方面的应用。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主任吴来明介绍了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及评估平台,“馆藏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已经提升到风险管理层面。各个博物馆要基于现实状况、文物本体情况,实现博物馆环境监测的智能管理。”日本筑波大学教授松井敏也介绍了其课题组对筑波大学考古系博物馆展厅空气质量与展厅震动的监测,并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对展厅实际状况进行仔细考察,排除安全隐患。
此外,与会者介绍了文物修缮、修复、维护技术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日本学者成濑正和介绍了X射线回折装置、荧光X射线分析装置、可视化分析装置等在对文物颜料分析中的作用。韩国国立文化遗产技术研究所金智巧介绍了应用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北部的山丘堡垒阿夫罗夏伯古城宫殿壁画的数字修复技术,日本奈良大学学者今津節生介绍了X线、CT技术在探索文物修复历史方面的重要贡献。
木建筑保护技术受关注
在上海交通大学分会场举行了“木结构建筑保护技术”专题会议,与会专家以东亚地区的木构建筑为对象,探讨遗产价值,并探索有针对性的保护理念与技术方法。
北京大学教授周双林介绍了浙江义乌黄山八面厅木建筑的病害与保护。他说,八面厅的木雕、木构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灰尘集聚、生物污染、桐油变色、木材干裂、表面丝化、木材糟朽、局部缺失等。为此,他们进行了数字测绘记录、病害调查和修复保护措施(除尘、去除老化桐油、加固糟朽木材、修补缺失、虫类防治等)。与此同时,古建筑木构件保护中桐油老化变色,往往意味着桐油的防水保护能力变差,因此,在保护修缮过程中,需要去除老化的桐油,涂刷新油。针对这一问题,他们做了古建筑木构件老化桐油化学清洗实验,具体研究过程包括现场取样、老化表征分析、模拟老化实验、模拟清洗实验、现场清洗实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张煦康介绍了无损检测技术在辽宁沈阳故宫文溯阁中的应用。他说,由于文溯阁所处环境温差大、降雨多,且存在长期积雪现象,在反复冻融作用下,产生了基础不均匀沉降、柱子倾斜、梁枋错位、墙体开裂等问题。对此,他们的研究团队采用了树种取样分析,试件取样抗压、抗弯试验,应力波断层扫描,探地雷达扫描技术对文溯阁进行了综合调查,并得出结论:文溯阁主要的破坏部位集中在容易积水、产生冻胀的结构处,北立面情况较南立面严重。应力波断层扫描显示,文溯阁承重柱大部分性能良好,主要残损情况为前后檐柱、金柱底有局部糟朽空洞,原因应为地下潮气影响柱底所致。
同济大学博士陈琳以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宋柱及江西井冈山刘氏房祠木柱为例,介绍了木材阻力仪检测技术的应用:“木材阻力仪检测技术在不破坏木柱内外结构性质的前提下,对于不同结构组成的木柱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对结构组成复杂、直径大的木柱采用多次对穿法,可以科学有效地对木柱内部腐朽空洞情况进行检测,弥补人工检测定性分析的不足,提供半定量的科学分析,为定期监测以及保护修复提供有效依据。”(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刘修兵 2017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