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6-16 09:41: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当代认知状况调查(2016)》告诉你
面对传统美德 人们认知几何
面对传统美德 人们认知几何
6月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五届文化创新国际论坛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当代认知状况调查(2016)》正式发布。调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课题组实施。今年1月至2月,课题组对“北上广深”四地15周岁以上居民以入户调查方式获取3024个有效样本,就国人对传统文化价值认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
据介绍,此次调查实际涉及94个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包括“勤奋上进、厚德载物、乐天知命、见贤思齐、慎独律己、慷慨好施、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调查内容依照当下国人熟悉的方式划分,包括“人与自我”“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4个维度,讨论这些在古代中国形成价值默契的传统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中被认知、接纳的程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当代人们的价值观。
课题组选取其中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35个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进行数据分析。调查显示,“社会和谐”与“孝”列于概念认知度前两位。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课题组领衔人于丹认为,这与传统文化非常看重“孝”,认为其是“仁之本”关系密切,再就是近年来建设小康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使这样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
调查报告还对传统文化价值认知进行了人口变量的交叉比对分析,分别考察在性别、收入、职业和教育程度上,不同人群表现出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差异认知。
调查指出,35个传统文化价值理念概念认知度的平均值,男性和女性之间差异很小。认知度最高的十大价值理念,男性和女性有9个是相同的。同时,数据显示,传统文化价值总体认知程度与收入水平基本成正比。通过对比不同收入人群认知度前五的传统文化价值,课题组发现:月收入4000元至3万元的人群对“勤学上进”概念认知度较高,月收入2000元至4000元的人群对“宽厚包容”概念认知度较高。
此外,在14类职业群体当中,党政、事业、社团单位领导干部对35个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总体概念认知度远高于其他职业群体。调查显示,学历层次与传统文化价值总体概念认知度呈现正相关。
调查显示,与“人与自我”“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维度的传统文化价值相比,“人与自然”概念认知度最低,其中包括“敬天法祖、道法自然、民胞物与”等。也就是说,“人与自然”是当代中国人较为陌生的传统文化价值。
“‘人与自然’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反映出农耕文明下中国人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思考。“天人合一、敬天法祖”等自然伦理价值,以岁时节序和人生仪理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于丹表示,面对乡土社会的消逝,应该借助田野调查、文化研究等方法,厘清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嬗变和发展趋势,进而以岁时节序与人生仪礼为抓手,构建当代中国人与自然生命良性互动的仪式感和秩序感,制作和传播与之相关的文化产品,安顿中国人的天道理想与生命体验,实现传统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专家指出,当前传统文化教育有复兴趋势,但是现有课程往往只重视诵读记忆,而忽视了伦理价值培育。课题组建议,要正视城乡一体化、核心家庭化的社会现状,构建“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教育体系;要“以文化人”,构建一套完整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课程标准体系,以活化传统文化价值教育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调查分析指出,35个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平均内涵认同度远高于其概念认知度。“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虽然一度遭受质疑,但是仍然化育着中华民族为人、为德、处事、立业、生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始终活在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精神血脉中。”于丹说。(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屈菡 2017年6月16日)
据介绍,此次调查实际涉及94个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包括“勤奋上进、厚德载物、乐天知命、见贤思齐、慎独律己、慷慨好施、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调查内容依照当下国人熟悉的方式划分,包括“人与自我”“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4个维度,讨论这些在古代中国形成价值默契的传统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中被认知、接纳的程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当代人们的价值观。
课题组选取其中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35个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进行数据分析。调查显示,“社会和谐”与“孝”列于概念认知度前两位。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课题组领衔人于丹认为,这与传统文化非常看重“孝”,认为其是“仁之本”关系密切,再就是近年来建设小康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使这样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
调查报告还对传统文化价值认知进行了人口变量的交叉比对分析,分别考察在性别、收入、职业和教育程度上,不同人群表现出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差异认知。
调查指出,35个传统文化价值理念概念认知度的平均值,男性和女性之间差异很小。认知度最高的十大价值理念,男性和女性有9个是相同的。同时,数据显示,传统文化价值总体认知程度与收入水平基本成正比。通过对比不同收入人群认知度前五的传统文化价值,课题组发现:月收入4000元至3万元的人群对“勤学上进”概念认知度较高,月收入2000元至4000元的人群对“宽厚包容”概念认知度较高。
此外,在14类职业群体当中,党政、事业、社团单位领导干部对35个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总体概念认知度远高于其他职业群体。调查显示,学历层次与传统文化价值总体概念认知度呈现正相关。
调查显示,与“人与自我”“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维度的传统文化价值相比,“人与自然”概念认知度最低,其中包括“敬天法祖、道法自然、民胞物与”等。也就是说,“人与自然”是当代中国人较为陌生的传统文化价值。
“‘人与自然’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反映出农耕文明下中国人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思考。“天人合一、敬天法祖”等自然伦理价值,以岁时节序和人生仪理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于丹表示,面对乡土社会的消逝,应该借助田野调查、文化研究等方法,厘清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嬗变和发展趋势,进而以岁时节序与人生仪礼为抓手,构建当代中国人与自然生命良性互动的仪式感和秩序感,制作和传播与之相关的文化产品,安顿中国人的天道理想与生命体验,实现传统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专家指出,当前传统文化教育有复兴趋势,但是现有课程往往只重视诵读记忆,而忽视了伦理价值培育。课题组建议,要正视城乡一体化、核心家庭化的社会现状,构建“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教育体系;要“以文化人”,构建一套完整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课程标准体系,以活化传统文化价值教育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调查分析指出,35个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平均内涵认同度远高于其概念认知度。“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虽然一度遭受质疑,但是仍然化育着中华民族为人、为德、处事、立业、生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始终活在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精神血脉中。”于丹说。(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屈菡 2017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