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6-12 08:05: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黄海之滨,有朋自远方来;齐鲁大地,人文交响“合”奏长鸣。
6月9日晚,白天氤氲已久的海雾逐渐消散,青岛浮山湾海面之上,一幅亮丽的盛世画卷徐徐展开。随着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领导人以及国际组织负责人宴会后落座观景平台,《有朋自远方来》灯光焰火艺术表演正式拉开帷幕。《天涯明月》《齐风鲁韵》《国泰民安》《筑梦未来》《命运共同体》……一幕幕,一篇篇,彰显着中国博大深邃的人文情怀,展现着上合成员国共筑精彩未来的美好愿景。
从2001年的黄浦江畔到2018年的黄海之滨,17年的不断成长,“上合故事”越讲越精彩,而其中,动人的人文篇章更历久弥新,壮丽而华彩。
民心之“合”——夯实人文支柱,搭建友谊之桥
如今,上海合作组织拥有8个成员国、4个观察员国、6个对话伙伴,是维护地区安全、促进共同发展、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安全、经济、人文成为上合组织的三大支柱性合作领域。夯实人文基础,是上合组织发展之桥。上海合作组织自成立之初即高度重视人文领域合作,通过大力弘扬和发展成员国间的传统友好关系,奠定组织发展的民意基础。
如何进一步夯实人文支柱?本次峰会之前,相关共识与合作成果已逐步酝酿形成。回顾5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第十五次会晤、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首届旅游部长会议分别在海南三亚和湖北武汉召开。在文化与旅游领域,从挖掘合作潜力,到拓宽合作领域,再到深化合作内容与方式,会晤讨论达成诸多共识,例如《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第十五次会晤纪要》的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2018-2020年执行计划》的批准、《2019-2020年落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旅游合作发展纲要〉联合行动计划》草案等文件的通过等。
6月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成果文件签约仪式举行,《2019-2020年落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旅游合作发展纲要〉联合行动计划》正式签署,其中涉及成员国之间旅游及人文领域的合作交流,体现着上合组织成员国以人文发展促民心相通的决心与远见。
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旅游研究所所长蒋依依认为,首届上海合作组织旅游部长会议更是建立了上合组织框架内旅游合作的常态化框架。可以说,旅游领域的实际合作,已经成为经济和人文合作的关键内容,有效回应了部分西方国家对上合组织性质的误读。有专家分析,文化交流带来的民心相通,能够一定程度上化解各国民众在文化认同上的障碍,构建多元、开放、包容的文明维度。“因此,要用文化来联系情感,用艺术来沟通人心。”
“上海合作组织在人文领域启动的相关合作机制非常丰富,比如部长级的会晤逐渐机制化、常态化,还有艺术节、青年交流营、媒体交流论坛、
交往之“合”——为文化交响扩音,为旅游蓝图拓疆
旅游合作拓展等,甚至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上合在人文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如是评价。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上致祝酒辞时说,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和儒家文化发祥地。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种“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上海精神”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强调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同和支持。
从沪上文化到齐鲁文化,文艺“润物无声”的功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为配合上合青岛峰会的举行,除了已于5月29日至6月1日在北京亮相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艺术节,首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也将于6月13日在青岛揭幕,邀请上合组织8个成员国和4个观察员国的电影代表团、艺术家和企业代表参加。其间,近60部来自上合国家的影片将集中亮相,让观众在光影中感受上合魅力。“作为本届上合峰会的东道主,青岛希望以电影为纽带,夯实上合组织未来发展的民意基础。”青岛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用文化艺术搭建沟通桥梁,旅游领域的合作也成为上合成员国普惠民众的重要实践。6月8日,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新闻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旅游促进与国际合作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倡议为古丝绸之路
文旅之“合”——感受传统魅力,领略古今风采
沿线国家的旅游市场提升了热度,也为各国开展旅游合作补充了新内容,开拓了新领域。”在他看来,中国和中亚国家通过上合组织开展旅游合作的意愿和积极性非常高。“如今,一些上合组织成员国已成中国公民出境游的新兴目的地。”据介绍,2017年,俄罗斯、印度、哈萨克斯坦位列中国游客赴上合组织成员国旅游目的地的前三位。“我们希望在上合组织框架下与各成员国进一步扩大双向旅游交流规模,推动实施更加便利的签证措施,简化入境旅游通关手续,不断提升旅游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拓展旅游合作平台,鼓励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间的对话及合作,通过旅游推动与上合组织成员国间的人文交流,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
“多种文明并立与交织,是‘一带一路’的骄傲。如今,上合成为探讨不同文明与文化共存同荣的重要平台与契机。文化和旅游是最好的试验田,是文明对话与文化交融的最好渠道。”蒋依依认为,在上合组织框架下加强人文合作,特别是文化、旅游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需要以文化与旅游为载体,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动国家间的纵深合作,探索化解历史问题的突破口。”
本次峰会将传统文化展示、传播与旅游线路推广相结合,成为一个文旅融“合”的中国形象大展台。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新闻中心开辟区域,专设音乐展演、书画展演及非遗展演,让中外记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面,零距离感受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会议报道期间,会务组还特意安排了青岛概览、海洋科技、无人码头、动车小镇、航洋之星、电影之都、故居名胜、崂山采风、“醉美”青岛等9条场外采访线路,让中外记者深入探索青岛人文、自然之美,解锁活力青岛的当代发展方案。
“能来这里进行非遗表演,展示我们的传统手工艺,深感荣幸。”国家级非遗项目菏泽面塑代表性传承人穆绪建已是“曹州面人”第五代传承人,如今有学生近500人,其中不乏从国外慕名而来拜师学艺者。“希望随着中外记者的报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播撒于世界各国。”
在场外,“海上名山第一”的崂山,万国建筑博览的八大关,新落成的东方影都,以及“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美丽夜景……这些都勾画着青岛这座城市宜古宜今的独特魅力。
“上合青岛峰会,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口,将中国文化与旅游的成果,以最鲜活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参加场外采访的日本《赤旗报》记者感慨,文化旅游推介、人文交往互动真正成为让世人了解上合青岛峰会的绝佳“打开方式”。
中国外文局人民画报社俄文《中国》杂志记者克力奇结合这些年从事报道工作的观察向记者坦言,“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人文合作非常丰富,成果显著。现在去俄罗斯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在红场走几步就能听见熟悉的中文。”他相信,随着上合组织发展,互信合作程度将越来越深入,人文领域合作会更有前景。
“青岛峰会将对过去上合组织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并对未来成员国之间构建命运共同体指明新方向。在新蓝图、新共识、新举措的指引下,文化和旅游领域必将通过体制机制的常态化设计,在提升上合组织人文交流和经济合作方面发挥新作用。”蒋依依说。(中国文化报 中国文化报记者薛帅 中国旅游报记者王洋 2018年6月12日)
6月9日晚,白天氤氲已久的海雾逐渐消散,青岛浮山湾海面之上,一幅亮丽的盛世画卷徐徐展开。随着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领导人以及国际组织负责人宴会后落座观景平台,《有朋自远方来》灯光焰火艺术表演正式拉开帷幕。《天涯明月》《齐风鲁韵》《国泰民安》《筑梦未来》《命运共同体》……一幕幕,一篇篇,彰显着中国博大深邃的人文情怀,展现着上合成员国共筑精彩未来的美好愿景。
从2001年的黄浦江畔到2018年的黄海之滨,17年的不断成长,“上合故事”越讲越精彩,而其中,动人的人文篇章更历久弥新,壮丽而华彩。
民心之“合”——夯实人文支柱,搭建友谊之桥
如今,上海合作组织拥有8个成员国、4个观察员国、6个对话伙伴,是维护地区安全、促进共同发展、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安全、经济、人文成为上合组织的三大支柱性合作领域。夯实人文基础,是上合组织发展之桥。上海合作组织自成立之初即高度重视人文领域合作,通过大力弘扬和发展成员国间的传统友好关系,奠定组织发展的民意基础。
如何进一步夯实人文支柱?本次峰会之前,相关共识与合作成果已逐步酝酿形成。回顾5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第十五次会晤、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首届旅游部长会议分别在海南三亚和湖北武汉召开。在文化与旅游领域,从挖掘合作潜力,到拓宽合作领域,再到深化合作内容与方式,会晤讨论达成诸多共识,例如《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第十五次会晤纪要》的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2018-2020年执行计划》的批准、《2019-2020年落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旅游合作发展纲要〉联合行动计划》草案等文件的通过等。
6月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成果文件签约仪式举行,《2019-2020年落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旅游合作发展纲要〉联合行动计划》正式签署,其中涉及成员国之间旅游及人文领域的合作交流,体现着上合组织成员国以人文发展促民心相通的决心与远见。
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旅游研究所所长蒋依依认为,首届上海合作组织旅游部长会议更是建立了上合组织框架内旅游合作的常态化框架。可以说,旅游领域的实际合作,已经成为经济和人文合作的关键内容,有效回应了部分西方国家对上合组织性质的误读。有专家分析,文化交流带来的民心相通,能够一定程度上化解各国民众在文化认同上的障碍,构建多元、开放、包容的文明维度。“因此,要用文化来联系情感,用艺术来沟通人心。”
“上海合作组织在人文领域启动的相关合作机制非常丰富,比如部长级的会晤逐渐机制化、常态化,还有艺术节、青年交流营、媒体交流论坛、
交往之“合”——为文化交响扩音,为旅游蓝图拓疆
旅游合作拓展等,甚至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上合在人文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如是评价。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上致祝酒辞时说,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和儒家文化发祥地。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种“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上海精神”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强调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同和支持。
从沪上文化到齐鲁文化,文艺“润物无声”的功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为配合上合青岛峰会的举行,除了已于5月29日至6月1日在北京亮相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艺术节,首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也将于6月13日在青岛揭幕,邀请上合组织8个成员国和4个观察员国的电影代表团、艺术家和企业代表参加。其间,近60部来自上合国家的影片将集中亮相,让观众在光影中感受上合魅力。“作为本届上合峰会的东道主,青岛希望以电影为纽带,夯实上合组织未来发展的民意基础。”青岛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用文化艺术搭建沟通桥梁,旅游领域的合作也成为上合成员国普惠民众的重要实践。6月8日,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新闻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旅游促进与国际合作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倡议为古丝绸之路
文旅之“合”——感受传统魅力,领略古今风采
沿线国家的旅游市场提升了热度,也为各国开展旅游合作补充了新内容,开拓了新领域。”在他看来,中国和中亚国家通过上合组织开展旅游合作的意愿和积极性非常高。“如今,一些上合组织成员国已成中国公民出境游的新兴目的地。”据介绍,2017年,俄罗斯、印度、哈萨克斯坦位列中国游客赴上合组织成员国旅游目的地的前三位。“我们希望在上合组织框架下与各成员国进一步扩大双向旅游交流规模,推动实施更加便利的签证措施,简化入境旅游通关手续,不断提升旅游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拓展旅游合作平台,鼓励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间的对话及合作,通过旅游推动与上合组织成员国间的人文交流,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
“多种文明并立与交织,是‘一带一路’的骄傲。如今,上合成为探讨不同文明与文化共存同荣的重要平台与契机。文化和旅游是最好的试验田,是文明对话与文化交融的最好渠道。”蒋依依认为,在上合组织框架下加强人文合作,特别是文化、旅游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需要以文化与旅游为载体,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动国家间的纵深合作,探索化解历史问题的突破口。”
本次峰会将传统文化展示、传播与旅游线路推广相结合,成为一个文旅融“合”的中国形象大展台。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新闻中心开辟区域,专设音乐展演、书画展演及非遗展演,让中外记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面,零距离感受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会议报道期间,会务组还特意安排了青岛概览、海洋科技、无人码头、动车小镇、航洋之星、电影之都、故居名胜、崂山采风、“醉美”青岛等9条场外采访线路,让中外记者深入探索青岛人文、自然之美,解锁活力青岛的当代发展方案。
“能来这里进行非遗表演,展示我们的传统手工艺,深感荣幸。”国家级非遗项目菏泽面塑代表性传承人穆绪建已是“曹州面人”第五代传承人,如今有学生近500人,其中不乏从国外慕名而来拜师学艺者。“希望随着中外记者的报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播撒于世界各国。”
在场外,“海上名山第一”的崂山,万国建筑博览的八大关,新落成的东方影都,以及“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美丽夜景……这些都勾画着青岛这座城市宜古宜今的独特魅力。
“上合青岛峰会,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口,将中国文化与旅游的成果,以最鲜活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参加场外采访的日本《赤旗报》记者感慨,文化旅游推介、人文交往互动真正成为让世人了解上合青岛峰会的绝佳“打开方式”。
中国外文局人民画报社俄文《中国》杂志记者克力奇结合这些年从事报道工作的观察向记者坦言,“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人文合作非常丰富,成果显著。现在去俄罗斯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在红场走几步就能听见熟悉的中文。”他相信,随着上合组织发展,互信合作程度将越来越深入,人文领域合作会更有前景。
“青岛峰会将对过去上合组织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并对未来成员国之间构建命运共同体指明新方向。在新蓝图、新共识、新举措的指引下,文化和旅游领域必将通过体制机制的常态化设计,在提升上合组织人文交流和经济合作方面发挥新作用。”蒋依依说。(中国文化报 中国文化报记者薛帅 中国旅游报记者王洋 2018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