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老北京正月十五的花灯
    2018-03-01 08:23: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一过农历新年,便算是入春了,正月、二月、三月为春,春天的第一个传统节日当属元宵节。元宵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全国各地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北京作为六百多年的首都,从宫廷至民间,人们的玩儿又自有一番别致的风味。元宵节又称“灯节”,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就是上街看灯。在北京,这项风俗非常古老,唐代诗人孟浩然就有“蓟门看火树”的诗句,可见打唐朝那会儿,正月十五看花灯就已经非常流行了。按旧俗,每到灯节期间,家家户户便悬灯结彩以示庆贺,连皇宫都不例外。一般来说,市面上最早从正月初八就开始悬挂彩灯,至十七日而罢,高潮为十三至十五。清查慎行的《人海记》中,曾记录皇宫张灯自十四日夜至十六日夜,真可谓是普天同庆。
    虽是各家张灯,但也有最为集中的场所,称为“灯市”。从各方记载来看,元代的《燕都游览志》到明代的《宛署杂记》,元明时期灯市都集中在东华门外,而今天北京“灯市口”的地名也是此事的明证。到了清代,观灯的地点越来越多。清初时,由于出现了内外城分治的制度,灯市则挪到了正阳门外,康熙《宛平县志》说“以正阳桥西廊房为最”,也就是今天前门步行街北头西侧,老劝业场那条胡同附近。而到清末,内外城的畛域基本消除了,《燕京岁时记》说:“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若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观。”每到灯节,这些老北京最热闹的地方早早就装扮了起来。
    逛花灯,当然主角是灯。现在霓虹灯随处可见,我们对灯已经不觉新鲜了,不过旧时花灯的丰富也是我们不可小觑的。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过去的灯都是什么样的。清末的《京都风俗志》记载:
    灯有大小、高矮、长短、方圆等式,有纱纸、琉璃、羊角、西洋之别,其绘人物则列国、三国、西游、封神、水浒、志异等图,花卉则兰、菊、梅、桂、萱、竹、牡丹,禽兽则鸾、凤、龙、虎以至马、牛、猫、犬与鱼、虾、虫、蚁等图,无不颜色鲜美,妙态传真,品目殊多,颇难枚举,而最奇妙者为冰灯,以冰琢成人物花鸟虫兽等像,冰以药固之,日久不消,雕刻玲珑,观者嘉赏。
    从上文的记载来看,花灯的种类真可谓“五光十色”,从形状到材质,从人物到花卉,让我这样从小看惯了霓虹闪烁的人,也不得不艳羡老北京灯节时壮观的景色。
    除了五花八门的灯,每逢十五的晚上,与外地相比,都门自有非比寻常的色彩,那就是烟火,旧称“放盒子”。元宵节时最重要的烟火乃是皇家燃放,民间自无法相比。清代《檐曝杂记》记述了这一盛况,据说当年的皇家烟火在圆明园宫门处燃放,上空后,最先会组成几十道五色的栏杆,而后会烧出宝塔楼阁的形状,并有笼鸟和喜鹊环绕,真是蔚为壮观。以今天的科技手段来看,也属不易。
    逛花灯,除了看的,自然还有玩的。各家商户挂灯时,同时还会挂出谜语,来往行人均可来猜,猜中者,商户有奖品酬之,老北京话称之为“打灯虎”。猜谜是中国一种文字游戏,古已有之,有猜字的,有猜词的,有猜人的,也有猜物的,分为谜面与谜底两部分。灯谜多为文人消遣的游戏,即文义谜,但元宵节时,参与的人五行八作都有,所以商铺挂出来的灯谜也不尽相同。
    记得曾有人给我讲过老北京灯节时的一个谜语。某年正月十五,一商户挂出一灯虎,没有文字,只在墙上挂一人脸面具,旁边挂上一串铜钱,过往行人皆不能猜中。突然,人群中出来一人,一言不发,拿起钱就走,众人大惊,忙呼店主。店主笑答:“他猜对了。”众人忙问:“怎么就猜对了?”店主说:“我这谜底是句俗语,叫‘要钱不要脸’,刚才那位拿了铜钱却没拿人脸面具,可不是要钱不要脸嘛。”旁观者皆大笑。
    我们看各朝历史,每逢元宵,都是热闹非凡,人们在这一晚都是尽情狂欢,所以也有闹元宵之说。人们之所以玩得如此之“疯”,除了五光十色的花灯和精彩纷呈的各项游艺活动让人流连忘返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中国古代都有宵禁制度,一到晚间,就要封闭街道,在胡同的两头摆上栅栏,阻止人们进出。北京前门外的“大栅栏”,就因为这条胡同街面宽阔,所以摆放的栅栏尤其大,所以才俗称为“大栅栏”。那时候,想“刷夜”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元宵节这样的特殊时节,皇帝与民同乐,老百姓才能享受不一样的夜生活。好不容易开禁一天,大家怎能不尽情地玩,尽情地疯,人头攒动的街市,说说笑笑的热闹,可能我们现代人是无法想象的。
    总之,元宵节其实是新年后第一次大型的游艺盛会,有看的,有玩的,通宵达旦,不亦乐乎。观灯看烟火,对现代人来说,好像不算什么了,可在遥远的古代这可是难得的景儿。那个年月,没有电灯,太阳一下山,街景就变得一团漆黑,能看到满街的火树银花,在过去人的生活中是不易的。无论是张灯结彩的热闹,还是彻夜不眠的狂欢,无数个理由都足以让这一天成为老北京人玩乐的重要日子。
    (中国文化报 2018年3月1日 本文选自杨原著《会玩儿——老北京的休闲生活》一书,标题为编者所加,该书已由中华书局于2017年12月出版)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 010-59709888-658 京ICP备17043723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gbwhy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