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一座面向未来的大学校
    2018-02-28 09:20:25    来源:中国文物报

    今年是习总书记在西安博物院提出“博物馆是一座大学校”三周年。三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号召,不断探索面向大众、面向未来的博物馆教育新模式,努力把博物馆建成一座大学校。
我国社会教育大发展背景下的博物馆教育功能再定位
    把博物馆建成一座大学校,必须将博物馆教育功能置于我国社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下予以谋划。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6年,全国已有各类学校40余万(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和高校),而博物馆数量仅为4826座。尽管《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全国博物馆将达5720个,公共文化服务人群覆盖率达到每25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观众人数达到8亿人次/年,科研水平大致相当于当地高校水平。但两者无论在数量、质量、比例和水平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在这种形势下,博物馆如何能发挥一所大学校的作用?
    (一)博物馆教育应该注重“以培养思维方式为核心”的通识教育。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指出,大学教育的核心是通识(Liberal education),强调滋养道德情操,培养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和远大的志向,以及批评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博物馆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学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和认识态度,包括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使人们能够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并最终养成终身学习的生活习惯。
    (二)博物馆教育应该发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大学校作用。博物馆运用独特的文物及其信息体为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人们的情感操守和行为规范,培养文明交流互鉴的世界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宏大视野。
    (三)博物馆教育应关注“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的新教育政策。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振兴教师教育,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博物馆也应该在教育中关注并增加对教师或师范院校的教育内容或活动。
互联网+时代中的博物馆教育理念的新转变
    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频出的时代,科技正在改变世界,改变教育,改变博物馆。博物馆习以为常的教育工作已经发生巨变,我们应接受变化,及时转变博物馆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通过新的渠道、新的趋势,打造博物馆教育新思路和管理体制。
    (一)博物馆教育领域面临的诸多变化。1.教育对象变化。互联网将个体的能量无限放大,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产生了新生活方式,博物馆教育面对的人群发生了变化,最为明显的是70后、80后和90后,他们的消费心态和消费行为。前者可能是追求“求同存异”的合作型风格,而后者是“短而精”“酷炫”的个性化、时尚化路线,他们对博物馆教育需求和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在朋友圈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今天,这些群体不仅是博物馆教育的消费者,也是免费传播节点,还是内容提供者,甚至更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换句话说,随着博物馆教育传播渠道已经从人际传播、电视台等大众媒体传播,变成以个人为节点的社交媒体传播,博物馆教育思路、活动设计、传播渠道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陕历博教育活动设计中将馆藏3D文物数字信息检索库与陕西省文物数字资源库进行有效对接,首推博物馆数字互动体验型巡展教育系统,到地县博物馆、到社区、到偏远地区进行教育推广。2.教育手段变化。互联网彻底颠覆了博物馆传统的教育理念,带来了更便捷的实施手段。随着VR/AR技术发展和人工智能复制人类行为、执行能力时代的到来,数字博物馆、智能博物馆和智慧博物馆概念的引入与实施,博物馆教育的能力被无限放大,因此,博物馆教育手段也具有巨大能量:一是成功的经验被复制、被推广;二是在人工智能的视觉与判断的辅助下,传统的博物馆教育内容(以人文为主)可能被跨越到化学、生化等自然学科领域,比如工程学上的进步,可以通过一些微弱光线的变化将器物的结构放大,让使用者能够见微见细。博物馆教育及时采用新技术,将教育的能力不断复制与扩大,并力争建立一套“人机合作”的新型博物馆教育标准规范。3.教育内容变化。个性化、订单化学习需求将是博物馆教育的趋势,也将极大拓宽博物馆藏品的价值体系。比如,美国旧金山艺术博物馆推出的艺术机器人“send me”按观众需求发送藏品的做法同样也用于博物馆教育项目。4.教育方式变化。通过区域链重塑博物馆教育的价值网和相互关系(信任),通过平面化、民主化方式重构博物馆教育框架。
    (二)博物馆教育需要新视野、新格局。博物馆教育要有大格局,要有长远性,要以“面向未来”为核心,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格局,以“跨界融合超链接”为要旨,实施互联网+博物馆教育计划,建立博物馆教育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博物馆数字教育,构建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的线上线下教育体系,培养一支懂数据、用数据的复合型教育人才队伍。
我国博物馆发展黄金时代的博物馆教育再规划
    目前,陕历博正在实施大教育理念,一是对博物馆教育与保管、研究、陈列诸多功能进行通联,强调博物馆作为一个整体所承担的教育使命,整合馆内教育资源,在全馆进行“提纲挈领”式布局。二是采取管理功能与业务职能相结合的原则,探索“专家型+服务型+工作型”多重教育体系。三是不断深化复合型馆校合作模式。先后与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博物馆、西安音乐学院、陕西地矿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师范大学等5家单位建设开放共享的科研平台,将博物馆教育视角拓展至馆藏文物研究、展览、科研等方面。
    (一)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原则,兼顾“分众化”与“个性化”受众需求,构建多层次与多渠道的博物馆教育传播体系。首先要加强青少年在博物馆的教育。《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设立数字门槛:全国国有博物馆为中小学生讲解服务10万小时以上/年,每家博物馆开展中小学生讲解服务或教育活动4次以上/年。建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库,制作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精品课程100个以上。除了完成上述讲解任务外,陕历博坚持在每周末举办常规教育活动。目前已形成“藏在博物馆里的古代发明”“丝绸之路架起沟通的桥梁”“陕博星课堂——十八国宝系列课程”三个系列、十五节主题课程,比如“传承中国记忆发现节气之美”年度主题活动。全年共举办活动69场次,共有千余名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参与到活动当中。
    (二)坚持资源开放和共享原则,探索“区域化”与“联盟化”合作机制,建设平台型与集群型博物馆教育大格局。比如,发起成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物馆教育联盟,陕西博物馆教育联盟、志愿者联盟等。陕历博与西北五省区博物馆签署博物馆展览教育合作共识,首创1+N区域联合工作模式。2017年陕西博物馆教育联盟会员单位总数达到115家。全年共开展各类型教育活动244场次,走进院校共计136所,受众人数多达65000余人。很多基层博物馆、中小学校以及特殊学校等都积极开展教育活动,扩大了博物馆教育的覆盖面。
    (三)坚持行业趋势和政策导向原则,加强“导向化”与“一体化”全局意识,引领参与型和内涵型博物馆教育的行业拓展。1.将更多藏品及其信息体纳入博物馆的教育理念,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文物保护实现“两个转变”——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这两种转变对博物馆教育也很有意义。2.对口帮扶非国有博物馆,加强对其博物馆教育的专业指导、技术扶持和人才培养。“十三五”期间,国家将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推出100项精品展览或教育活动,陕历博与大唐西市结对帮扶工作初见成效。3.博物馆教育内容中添加一些新元素。一是近现代文物、民俗文物、民族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反映国家重点建设成就、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的重要实物。陕历博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征藏工程仅一年,通过“边征边展”形式,受到广泛关注。二是加强被盗(丢失)文物的教育。2017年12月,由陕历博参与的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平台(英文)向国际发布,在国内外反响强烈。陕历博以2010年归藏的“武惠妃石椁”为基础,以征集打击文物犯罪成果为内容,进一步开展流失海外中国文物调查研究,推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取得新成果。三是与市县级博物馆建立教育一体化合作机制,把博物馆课堂带到乡村、社区、学校、军营、企业等,加大博物馆教育的覆盖面。
    总之,尽管博物馆建筑、藏品、人员看起来似乎平常如旧,但时代巨变,观众不断变化,技术手段不断变化,博物馆教育真的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博物馆要以开放心态主动地尽快转变,紧跟瞬息万变的世界,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尽快将博物馆建成一座大学校。(《中国文物报》2018年2月27日第三版 作者系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强跃)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 010-59709888-658 京ICP备17043723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gbwhy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