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三个困境
    2016-11-25 11:02:13    来源:中国文物报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不仅包含了各类特色的古建筑,更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风情和民俗艺术。保护传统村落是一种情怀,发展传统村落是激活其生命力。就目前来看,全国已有2555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普遍存在的困境,只有把这些困境解决好,才能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价值观念的困境
  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更好的保护传统村落首先需要价值观念的转变,就是要有较高的认知度。这里有三个层面需要统一思想和认识,分别是项目的发起者、建设者以及房屋的拥有者。发起者一般是专家学者或者政府官员,建设者一般为设计建筑团队或者农村工匠团队。发起者一般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理想情怀,对于传统村落的意义和价值具有较全面的认知。建设者在发起者的指导下往往能够按照传统村落保护的既定要求和标准完成建设。房屋拥有者的价值观念是价值观念困境的核心问题。传统村落里的房屋一般都很古老,随着农村人口不断转移到城市,留在这里居住的基本上以老人为主,一方面,他们不愿意轻易改变居住坏境,另一方面,他们更愿意拆旧建新或者从发起者那里获取一大笔金钱,很难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房屋的价值和保护发展的必要。这一固有的狭隘利己观念是古村落保护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
  面对价值观念困境,要从以下三方面强化举措:一要强化政策引导。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好的政策一定会起到导向的作用。政府部门要从土地政策、建房政策、移民政策等方面入手,制定一些符合村民心理预期又符合发展需要的政策,让村民从心理上愿意让出或腾出自身住宅用于保护发展。二要强化宣传教育。项目的发起者要根据项目的投入产出,预期效果进行科学的宣传发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不是一项能立竿见影的收益工程,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进行系统的宣传。同时要带领村民、施工队组团到一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比较先进的地方考察学习,让他们更直观的感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带来的益处。三要强化情感沟通。改变村民的价值观念,最重要的是情感。村民并非故步自封,需要用情感打开其内心世界,要以平等的地位和谦和的态度做村民工作,只有跟村民走的更近,才能让他们放心把房子交给你。
  保护资金的困境
  资金困境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关键。传统村落的修缮,从技术层面到操作层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如此大的花费对于村子自身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虽然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每个村可获得300万元的财政补助资金,用于传统建筑保护修缮、防灾设施建设、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基础设施建设、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但如果仅仅依靠这些钱,也只能完成村里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保护和发展的现实需要。
  面对保护资金困境,要从以下三方面强化举措:一要用活财政资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是民生工程,财政资金投入和引导是重要的资金保障。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周边环境保护以及房屋单体建设是财政资金使用的重点。财政资金非常有限,必须要用在刀刃上,只有用财政资金把传统村落的基础打牢,才能更好地为传统村落的招商引资以及开发利用引入更多活力。二要集中社会力量。社会力量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包括一些退休领导干部、专家学者,还有一些热衷于传统文化艺术、乡村发展的公益人士等等,这些社会人士多数是社会名流,拥有丰富的人脉、资金资源,以及满腔的文化和乡村情怀,通过发起相关公益性保护项目,吸纳以公益为主的保护性资金,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添砖加瓦。三要引入工商资本。所谓工商资本其实就是引入企业和个人经营者的资金,这是传统村落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政府通过一定的政策,引入工商资本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在确保传统村落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把传统村落交由企业或个人业主开发经营,一方面可以通过工商资本进一步保护传统村落,使传统村落获得更多的保护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当地业态的培育和村民的增收致富。
  发展利用的困境
  传统村落的发展利用是传统村落可持续保护的必由之路。但是利用进程中一定会因为一些不合理利用和开发而引发一系列不利于传统村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利用好则有利于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反之将会带来很多的弊端,引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矛盾,比如保护性破坏、传统工艺的消失、传统文化载体的覆灭以及环境问题等等。所以,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有效利用,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面对发展利用的困境,要从以下三方面强化举措:一要划定保护红线。从当前传统村落的发展利用现状来看,基本是以民宿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以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等业态为主导的利用模式。这样的利用模式下,一些团队很难在利用尺度上达到尽善尽美,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以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为核心划定保护红线,具体要细化到有形物品的保护,通俗的讲就是要规定“哪些可以动,哪些一定不可以动”,从强制的角度来确保传统村落在被利用的同时,不被破坏。二要建立会商机制。传统村落的利用不仅仅是利用主体的事,当地政府部门、村集体以及房屋所有者应该共同参与,建立会商机制,尤其是针对需要修缮、改造的地方要充分协商,达成共识,确保不影响传统村落整体形态的前提下才能付诸实践。三要强化监督管理。监督管理是传统村落得到合理利用的重要保证,相关部门和村集体要强化对传统村落利用的监督,既要保证传统村落自身不被其他非人为因素破坏,也要保证传统村落在利用的过程中不走样不损坏,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时候能够及时维护、制止、改正,让传统村落的原真内涵得到更好的传承。(中国文物报 宋昭君 2016年11月18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 010-59709888-658 京ICP备17043723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gbwhy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