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非知古不足以言新
    2019-06-14 13:56:38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现在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毁掉许多古建筑,搬来许多洋建筑,城市逐渐失去个性。”“在经济发展了的时候,应加大保护名城、保护文物、保护古建筑的投入,而名城保护好了,就能够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在今年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有关媒体发表了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于2002年为《福州古厝》一书所写的序言,强调文化遗产的保护,倡导珍惜文化的情怀,为我们如何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主要遵循。
    从文物保护到旧城改造再到非遗传承,继承和发展、保护和利用是不可回避的话题。但不了解磨砖对缝、五脊六兽的奥秘,就谈不上修复古建筑;不清楚宫商角徵、雅乐正音,就没法创作正正的“古风音乐”。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摸清了上亿件国有文物的“家底”,“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帮助众多非遗传承人提高技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用“地下的资料”实证了华夏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一项项举措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历史文脉的守护初心不渝、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一如既往,也从事实上论证着只有固本方能开新的道理。
    在古建维修领域,梁思成提出的“修旧如旧,带病延年”的理念,正是希望保持历史的本真;关于戏曲改革,梅兰芳主张“移步而不换形”的思想,允许丰富京剧的内容题材,但艺术规律和特有风格不可移易。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前提。需要继承的,不是传统文化的细枝末节、外表形态,而是历史渊源、精神特质,看到文物中保留着的民族血脉记忆,看到语言中延续的先民生活智慧,看到古典书画中的独特审美情趣。
    但现实中,一些地方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走了弯路。有的地方为了修复古代雕塑,用五颜六色的彩料给文物涂了个大花脸,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有的新编戏曲,用话剧腔、大舞美、声光电把一桌二椅的韵味破坏得面目全非,把“改革”变成了“改行”;有的丰富传统节日礼俗,不过是用线上抢红包、网红店打卡等形式喧闹一阵,并未真正增加年味、节味;有的以复原古代场景为幌子,复制出大批千篇一律的仿古旅游街和以表演为目的的非遗作坊。建设性破坏也好,商业化改造也罢,归根结底是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和敬畏之心。
    文化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本草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纪录片火爆一时,新媒体等创意手段为传统披上时尚的外衣,但有了生动的讲述,只迈出了文化传承创新的第一步。如何才能“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恐怕还需要全面系统地研习文化经典,终生传习实践传统技艺,在人伦日用中践履世代相传的精神品质,如此方有望寻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让传统文化为人们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精神动力。(中国文化报 石羚 2019年6月14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 010-59709888-658 京ICP备17043723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gbwhy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