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让工业遗产为发展赋能
    2018-12-07 08:41:4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开展工业文艺作品创作、展览、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开发具有生产流程体验、历史人文与科普教育、特色产品推广等功能的工业旅游项目”“建设工业文化产业园区、特色小镇(街区)、创新创业基地等”……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全流程提供了“操作指南”,为保留历史记忆、发展工业文化做好“顶层设计”。
    妥善处置工业遗产,是产业升级的客观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课题。一方面,在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变迁历程中,“二产变三产,黑色变彩色”成为趋势,一些地方重工业发展受阻、产业腾笼换鸟,如何处置数量繁多、保存情况复杂的工业遗存,是无法回避的发展之问。另一方面,城市是不断新陈代谢的生命体,当城市化进程由新城建造、规模扩张转向旧城改造、存量优化的阶段,如何守护城市风貌、利用工业遗产,以城市新功能为衰败空间注入活力,将“历史包袱”转化为“发展财富”,是“城市更新”工作的一大重点。
    一座厂房,一片矿区,一架机床,一张图纸,印刻下时代的折痕。相比丝绸、瓷器编织出的古代中国图景,现代意义上的工业文明在中国只有百余年历史。但恰恰是工业化,让中国再次跟上世界的脚步。从面对西方船坚炮利的手足无措到“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的雄心壮志,从自主发射“两弹一星”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一部工业的自强史就是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史。冶金、造船、纺织行业的机器轰鸣,钢城、煤城、石油城的人声鼎沸,见证着中国的腾飞,也洒下了一代代青年的汗水。略显破败的遗迹,保留了技术、管理等教育资源,蕴藏着旅游业的崭新增长点,更是找回城市记忆的档案、激发文化自信的资源、增强民族认同的场域。
    今年年初,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正式公布,展现了国家层面对于工业遗产的重视。而从北京的798艺术街区,到上海的滨江地标民生码头,各地积累了工业遗产管理的宝贵经验,很多遗存经过创造性规划重焕光彩。但与此同时,有的地方对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创意、缺体验,受众“叫好不叫座”;有的单位满足于当“房东”,通过招租旧厂区的方式获得盈利,保护利用水平较低;有的甚至将厂房改造为餐饮、购物场所,历史信息丧失殆尽……对于工业遗产,“不想留” “不会用”的问题依然存在。
    工业遗产在时下应发挥何种功能?《暂行办法》除了要求工业博物馆发挥保存、研究和教育功能外,还着重从工业旅游、工艺美术、工业创意等新业态角度为遗产活化利用指明方向。但活化不是异化,好的厂房改造不一定是好的遗产保护,好的时尚融合未必是好的历史传承。正如一位专家所说:以自带的文化记忆,辅以新开发的特色功能,工业遗产才能重现活力。无论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保方针,还是《暂行办法》确立的“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动态传承、可持续发展”原则,都将保护挺于利用之前。这背后的逻辑显而易见,商业易于复制,建筑易于重建,但遗产独一无二。
    一些西方学者说:后工业时代已经到来。但可以确定的是,工业还远远没有成为过去时。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但现代与传统“笔断意连”。“天眼”探空、高铁奔驰、北斗组网作为中国制造的代表,站立在百年来不断成长的工业巨人肩头,继承了修建京张铁路、挖掘开滦煤矿的工匠精神。“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这就是为何工业遗产与原生社会分离、而我们仍然要保护利用的原因。我们常说,改革要以增量带动存量;但就遗产管理与工业发展的关系而言,优化存量方能激发增量,不忘历史方能行稳致远。(中国文化报 作者系《人民日报》评论员石羚 2018年12月7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北京国博文化遗产研究院 010-59709888-658 京ICP备17043723号-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gbwhyc.cn